合作交流-宣传展示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走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

日期:2025-05-21

  为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走深走实,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于5月13日、15日分别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印尼雅加达举办“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文旅推介活动。活动通过非遗技艺展演展示、体验、世界遗产对话等形式,展示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资源。两地政商文旅代表签署合作协议,推出了“郑和航线”“遗产探秘之旅”等跨国文旅产品,深化了中国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间的文化旅游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走进吉隆坡:跨越山海的文化交融与旅游新篇

  澜湄国传

  5月13日,吉隆坡香格里拉酒店内热闹非凡,一场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为主题的“云香四海·云南邀您来串门”马来西亚文化旅游推介活动在此盛大举行。这场活动宛如一座桥梁,跨越山海,将中国云南与马来西亚紧密相连,开启了一段充满深度与内涵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之旅。

图片

  多元参与:政商文旅媒的盛大聚会

  此次活动吸引了众多中马两国260位政商、文化、旅游、媒体界代表齐聚,汇聚多种资源力量,为中马文化旅游交流合作注入强大动力。多元参与结构将在政策推动、商业合作、文化传播、旅游市场拓展及民众认知提升等多层面产生广泛深刻影响。

图片

  云南特色展示:五感体验中的七彩云南

  活动突破传统单向宣传模式,构建“五感沉浸式”体验空间。“看云南”视觉区,特色民俗建筑门、各地自然风光摄影、少数民族服饰及剪纸、郑和主题打卡板勾勒多彩云南画卷;“听云南”听觉区,怒族达比亚等乐器旋律吸引嘉宾互动感受独特韵律;“嗅云南”嗅觉区,特色香料芬芳以及腾冲擀香市级非遗传承人黄枝超将传统养生文化与擀香制作相结合,体验中感受到云南古老的养生智慧和独特的香文化;“品云南”味觉区美食狂欢,咖啡、茶、鲜花饼等特色美食尽显云南传统饮食文化;“触云南”触觉区,白族布扎省级非遗传承人杨银梅和建水紫陶县级非遗传承人黄倩非遗展示让嘉宾体验云南传统文化,领略到千年匠心与艺术传承。使云南的传统文化可以触摸、感受和传承的鲜活存在。

  国家级非遗乌铜走银、斑铜、围棋制作、白族扎染、鹤庆银器、珐琅银器、彝族服饰等众多云南传统技艺纷纷亮相,它们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传承,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通过这些云南非遗项目的展示,让它们在国际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化交流与共鸣:故事分享中的情感纽带

  “来自郑和故乡的问候”主题分享会是此次活动的亮点。云南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马来西亚郑和文化研究者等分享与云南动人故事,跨越地域文化差异,将云南与马来西亚民众情感相连,让嘉宾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是有温度、底蕴深厚的生活方式,基于真实故事的交流触动人心,加深中马人民理解与友谊。

图片

图片

  文旅合作的新平台:推动两地融合发展

  本次推介活动通过文艺表演、旅游推介、非遗互动、签约合作等形式,全方位地展示了云南丰富的文旅资源。它不仅仅是一场展示活动,更是一个搭建起中马旅游合作的新平台。

  近年来,中马关系持续升温,互访免签政策极大地便利了双边旅游交流。而此次活动将进一步推动两地文旅融合发展,从资源的共享到市场的互动,从产品的开发到服务的提升,为两地旅游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也为两地人民之间的交往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丰富的体验。

  澜湄国传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七彩云南周边行”走进马来西亚吉隆坡的活动,是一次文化和旅游深度交融的成功实践。它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形式和深刻的内涵,展示了云南的魅力,促进了中马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旅游合作,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马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次活动折射出中国地方文旅出海的策略转型。"七彩云南"的品牌构建不再依赖风景宣传片的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杯普洱茶、一块鲜花饼、一段民族歌舞这些日常生活的碎片,呈现出一个真实可感的云南。这种“微叙事”策略更符合当代受众的接受心理,也更能引发情感共鸣。活动现场的签约合作项目,特别是“郑和航线”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预示着文化旅游将从单纯的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变。这种转变符合全球文旅产业的发展趋势——从“看风景”到“过日子”,从“到此一游”到“非遗+旅居+体验”。当马来西亚游客未来可以沿着郑和足迹,体验从云南到马六甲的历史航行时,文化旅游就真正实现了"时空穿越"的功能。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走进雅加达:与印尼奏响文明交融新乐章

  澜湄国传

  2025年5月15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阿雅娜中央广场酒店的水晶宴会厅,成为了一场盛大文明对话的舞台。近 280 位来自各方的嘉宾汇聚于此,其中有来自云南的文化使者、印尼文化部官员、多国驻印尼使节以及当地文旅行业代表等,共同开启以“世界遗产面对面·文明互鉴手拉手”为主题的文旅推介活动。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文化展示,更是一次深入的、关于人类文明共生的哲学探讨,当云南的独特文化元素与印尼的标志性文化遗产相遇,历史长河中深藏的文明密码仿佛在此刻被轻轻破译。

图片

  遗产共鸣:搭建世界遗产对话之桥

  活动现场,云南六大世界遗产地以沉浸式展陈惊艳亮相。丽江古城展区,纳西东巴画凭借矿物颜料,细腻勾勒出延续千年的信仰;永胜珐琅银器在灯光轻抚下,流转着金属与珐琅交织的奇幻光泽。三江并流保护区带来的怒江咖啡与茶品,让嘉宾们在醇厚香气里,品味高海拔生态赋予的独特馈赠。石林展区内,彝族撒尼刺绣静静诉说着民族的记忆,而鲜花饼的丝丝甜香,宛如一张舌尖上的云南名片。其中,最引人瞩目的要数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展区,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遗产,不仅陈列着由千年古茶树鲜叶制成的普洱茶,更借助佤族织锦的黑红经纬,编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令人沉醉。

  非遗匠心:探寻指尖上密码

  “滇韵匠心”非遗互动体验区,20 余项云南非遗技艺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腾冲擀香传承人现场展示从香材研磨到香条成型的古法技艺,让印尼嘉宾真切感受到香道文化蕴含的温度。白族布扎传承人杨银梅耐心指导参与者用彩布缝制象征吉祥的布扎,每一针每一线都传递着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许。傣族章哈传承人玉叫以婉转悠扬的唱腔即兴演绎民族故事,将傣文化的灵动与诗意融入雅加达的夜色之中。围棋子(永子)制作技艺更是令人称奇,将玛瑙、玉石等原料历经十二道精细工序熔铸打磨,最终呈现出“坚而不脆、润而不滑”的围棋珍品,这种将矿物美学与哲学智慧完美融合的技艺,让印尼嘉宾对云南传统技艺的极致追求惊叹不已。形态各异的陶土瓦猫,虽模样不同,却都承载着驱邪纳福的东方祈愿,传递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思想共振: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主题分享环节,中印尼专家围绕“文化与自然共生”展开深度探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周凌祎,以红河哈尼梯田为例,详细阐释了“森林 - 村寨 - 梯田 - 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智慧。她特别强调,哈尼梯田的水系设计不仅实现了灌溉这一基本功能,更通过“木刻分水”等传统智慧,巧妙地将水资源分配转化为社区自治的文化实践,蕴含着古人的无穷智慧。印尼旅游行业创业者阿妮塔·乌塔米分享了巴厘岛“苏巴克”灌溉系统的生态哲学,这种将宗教信仰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的传统智慧,与哈尼梯田在跨文化层面形成了精神呼应,展现了不同文化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上的共通之处。

  云南怒族民歌“哦得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郁伍林的发言引起反响。作为三江并流区的原住民,他亲身见证了怒江从昔日“天险”转变为“世界遗产走廊”的精彩蜕变。通过创新发展“慢旅行”模式,郁伍林带领当地居民将非遗体验、徒步探险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使怒江成为国际游客眼中“活着的生态博物馆”。这种“以保护促发展”的实践模式,为全球遗产地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中国方案,彰显了中国在文化与生态保护发展方面的积极探索与担当。

图片

  别样旋律:一场无耳机的跨文化对话

  印尼地方代表理事会主席纳加穆丁的到来,为活动增添了一份戏剧性的人文温情。在会议前 3 小时接到邀请后,他欣然赴会。这位临时受中国驻印尼大使邀请而来的政要,在夫人流利的中文同声传译下,完成了一场别具一格的“不带耳机的跨文化对话”。纳加穆丁高度赞扬云南的现场文化展示及互动体验,认为这种“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远比任何书面资料都更具感染力与亲和力。他还热情邀请云南游客前往印尼,探索千岛风光,尤其推荐巴厘岛的火山徒步与苏门答腊的热带雨林,他表示:“印尼的自然奇观与云南的文化遗产,正是两国旅游合作的最佳注脚。”这一互动不仅体现了两国之间友好的交流氛围,更凸显了文化交流在促进民间友好往来中的重要作用。

  活动在《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与《彝族打歌》的精彩展演中达到高潮。哈尼族的多声部民歌以无伴奏和声生动展现劳动场景,彝族打歌的欢快舞步传递出浓郁的民族风情。这种跨越语言障碍的情感共鸣,恰恰是文化交流最动人的体现,展示了文化作为沟通桥梁的强大力量,能打破隔阂,直抵人心。

  未来展望:开启合作共赢新篇章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双方务实合作的崭新起点。云南与印尼旅游企业代表签署了《旅游企业市场拓展合作协议》,推出“云南 - 印尼遗产探秘之旅”跨国旅游精品线路,为游客提供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双方还将建立非遗传承人互访机制,推动云南白族扎染与印尼染织、建水紫陶与巴厘木雕等技艺的交流与融合,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这场在雅加达举办的文化盛会,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国际篇章,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为中印尼文明互鉴开拓了新的维度。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回响,到今天的遗产对话,云南与印尼正以文化为桥梁,共同铺就面向未来的民心相通之路。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对话中,云南与印尼共同证明:世界遗产的珍贵价值并非仅仅凝固于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当景迈山的古茶树倒影在婆罗浮屠的佛塔之上,当“苏巴克”的水流声与哈尼梯田的蛙鸣声相互应和,人类仿佛找到了超越文明冲突的密钥——在差异中聆听共鸣,在对话中书写共同的未来史诗,共同奏响文明互鉴下的云南与印尼文旅交融新乐章。

  撰稿:邹萍

  图片:省文旅厅宣传推广代表团

  视频截图:澜湄国传

       编辑:王海

  编审:黄琛

  审核:肖依群

  终审: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