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系列报道(一)

发布时间:2022-03-05

        2017年2月24日,《非遗云南》栏目赶往怒江州兰坪县,对《盐马情歌》进行采风。途经大羊场,天降大雪推车前行,彼情彼景竟然徐徐放大了《盐马情歌》的岁月基调:“砍柴莫砍葡萄藤,有女莫嫁赶马人。三十晚上讨媳妇,初一初二就出门……做人莫做赶马人,处处留下冷火塘。”那些赶马的汉子,往往也是这个时候出门,千百年来的风雪,也曾打在他们一代又一代人的脸上。爱情的凄迷和生存的不易,在《盐马情歌》百转千回的咏叹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2月21日,时隔五年之后,在云南省第十二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展播的最后一天,又听到了这个久违调子,又听到了赶马汉子高亢执拗又不失温婉的歌声,只不过是怒江隔壁丽江选送的《赶马调》,歌词也有了变动。巧的是,这一天昆明也是天降大雪,一片洁白。

《赶马调》

        一个区域一个民族一段历史时期的文化记忆,常常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影响着后人的集体文化心理。茶马古道如此,磅礴的乌蒙山如此,壮观的哈尼梯田如此,巍峨的高黎贡山亦是如此。仔细观看本届展播,会发现无论是传统类型还是创新类型,都延续着一个基本脉络:深深扎根于乡土,区域特色浓厚。这些节目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因为人民,才是最好的文化记忆传承者,才是文化影响的源头与动力。

        在这里,我们正式开始本次系列报道。

        展播前的对话

        2月15日,这次展演的线上展播开始之初,有一段非遗专家吴思明与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规划保护部主任胡荣梅的对话,吴思明认为本届展演的获奖节目有五个特点:具有新时代特征;既彰显了民族民间歌舞乐的历史印记和传统文化魅力,又充分展示了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与时俱进的艺术风采;突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举办民族民间歌舞乐的指导方针;大多数节目都赋予了新的思想内涵,新的艺术审美,力图做到一方水土一方艺,一方艺不止为一方人服务;充分体现了活态艺术必须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的生机与活力。

图片

吴思明(网络截图)

        胡荣梅则在对话中提到:很多节目是专业演员表演不出来的,他们(传承人)身心一致,从内心到外在表象都是发自真心。传承人的表演有根有神有灵魂,因为他们唱的跳的就是他们的生活,舞台只不过是他们提炼的一个平台。这就是本届很多节目令人感慨、感动的原因。

        他们希望在今后的表演中,继续发扬本届展演节目有根、有源的特点,在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唯一性、代表性方面增加更多亮点,让节目与表演者可亲、可敬、可赞。

图片

传承奖《小小灯笼四四方》

        一周时间,81个节目展播完毕,从第一个节目昆明市嵩明县选送的花灯戏《小小灯笼四四方》,直至前天最后一个节目《独龙族硭鼓舞》,长达十余个小时的展播已经结束,此时再回顾展播之初那段对话,才发现它不仅仅是一段对话,更是一个观看指南。

        这些节目缘何获奖

        本节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获奖名单产生的逻辑脉络,至于具体到单个项目,在以后的系列报道中会有详细分析介绍。

        本次展演的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标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演促进了各民族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激发出民族民间艺术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各族群众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等产生了重要意义。

        同时可以看出,“家园”“各民族”“人民群众”,这些关键词最终指向一个方向:人民。“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这条线在本次展演中随处可见、贯穿始终。

图片

传承奖《热美蹉》

        获得传承奖的五个节目,被列在第一梯队,分别是临沧市传统性声乐《三月六 葫芦牵藤开白花》、曲靖市传统性声乐《出征调》、丽江市传统性舞蹈《热美蹉》、昆明市传统性舞蹈《小小灯笼四四方》、德宏州传统性器乐《葫芦丝响起的地方》。传统性节目强调民间性、原真性,保持并强化、彰显非遗项目的文化内涵。可以看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仍然是云南非遗工作的最重要的指导方针,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针对目前云南非遗现状最好的答案。

图片

创新性金奖《织佤锦》

        毋庸置疑,传承的同时还要有创新。创新性节目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立足传统且有创意、有创新。在获得金奖的10个节目、获得银奖的12个节目中,创新性节目分别占了7个和8个,这个数字是一个很明显的指向:非遗项目保护的最好结局是使这些项目在创新中得以发展,这是非遗的未来。

        接下来的铜奖和优秀奖中,传统性与创新性节目比例大致相同。以之可以判断,这是云南省文旅厅、省非遗保护中心从现在开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构建的、非遗保护与发展的脉络:加强保护、继续创新。在这个格局下,按照每个节目的具体表现,分别给予各种不同级别的奖励,这应该是获奖名单产生的重要标准。

图片

创新性银奖《踏歌彩云》

        因此可以看出,获奖名单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表彰,更深层次来看它表现的是一个大趋势。按照这个逻辑,不光是民族民间歌舞乐,其他各级别非遗项目的保护发展方向也是按此布局谋篇,努力使云南非遗在新时代历史进程中成为一场宏大的叙事。

        非遗保护与文化符号

        还是从《赶马调》与《盐马情歌》之间的关系开始。

        有说法是《盐马情歌》为《赶马调》衍生而来,在这里不做学术讨论。这两首作品均流传在在滇西,无论保山、腾冲、六库、兰坪,还是大理、剑川、丽江、永胜,都能听到不同的版本,歌词与曲调大同小异,这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文化记忆:马帮。无论是走夷方还是进西藏,马帮是云南很长一段时期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至今留存的一个文化符号。

        在马帮的文化记忆流传与文化符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云南元素的民族民间歌舞乐,《山间铃响马帮来》是较早让外界知道马帮的影视音乐作品。作为民族文化灿烂的云南省,这种文化符号众多,因此产生出大量以这些文化符号为根基的文化作品,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图片

云南有众多类似于马帮的文化符号

        以本届歌舞乐展演来看,就节目内在本质和民间基色而言,同一文化符号下多个节目的主题、题材、内容、形式、表现手法尽管各不相同,但其固有的风格基调亦即长期给人留下的“感觉”或者说“色彩”印象能自然而然辨识出它们是同一个文化符号,马帮文化只是其中一例。

图片

德宏目瑙纵歌

        不唯马帮,云南众多民族民间歌舞乐产生的土壤,本身就是加大号的文化符号:26个民族生生不息、时代居住于此是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乃至整个非遗生态的先天优势。本届展演节目涉及23个民族:彝族节目24个,汉族节目7个,哈尼族、傣族节目分别5个,傈僳族、景颇族节目分别4个,白族、苗族、壮族、佤族、怒族节目分别3个,纳西族、藏族、普米族、基诺族、水族节目分别2个,拉祜族、瑶族、布依族、阿昌族、满族、独龙族节目分别1个。多民族(涉及汉族、彝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节目1个。

图片

云南石宝山歌会

        云南非遗专家杨德鋆曾经说过:云南26个民族并非只有 26类( 种) 歌、舞、乐,每个民族实际皆各像一蓬葳蕤葱茏、生意盎然的树林,林中每棵树发百千枝,茂密枝干开繁花千蕾万朵, 26个民族聚集起来即是一片无垠林海——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的整体面貌就是这样五彩缤纷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地存在着的,进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符号,并最终形成了如今云南民族民间歌舞乐的壮观生态。

中为《赶马调》代表性传承人李世和(永胜县文化馆供图)

        德宏目瑙纵歌

        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旦类似于马帮这种历史形成的文化符号,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它所衍生的群体文化元素,该如何保护?以《赶马调》的演唱者、丽江永胜县的李世和为例,在其申报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书中可以看出,其祖父、父亲均是赶马人,在赶马途中学会了赶马调,但是到了李世和这一代的履历中,1953年出生的他已经没有了“赶马”这一项,最终《赶马调》获得的是优秀奖。非遗项目一旦没有了土壤,逐渐式微变得不可避免,怎样在新时代保护这种情况下的文化符号?

        因为说到底,非遗保护工作者正是在不断的解决这样的问题中,才得以实现工作价值。

来源:转载自春城晚报开屏新闻公共传播服务平台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