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云南非遗参加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发布时间:2021-10-18
        10月15日-17日,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主办,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黄山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安徽省黄山市举办。

        本届展览以“新生活•新传承”为主题,共分革命老区非遗展、长三角地区非遗展、安徽省博物馆联盟文创产品展、中国八大菜系展、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安徽获奖精品展5大展区,来自全国的200余个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00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作的1500余件非遗精品参展,分为3个综合展区和1个专题展区。云南省选派白族扎染技艺、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展。


白族扎染技艺      

        白族扎染工艺主要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周城镇、喜洲镇和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大仓、庙街等地,其中以周城白族扎染技艺最为著名。

        在民间,白族扎染亦称“疙瘩染”,即浸染前先将白布按设计好的花纹图样用针线将“花”的部分重叠或撮绉缝紧,呈“疙瘩”状。经反复浸染后,拆开色泽未渍印的“疙瘩”即成各种花形,成品为蓝底或青底白花,清新素雅,韵味独特,极富艺术感染力,深受群众欢迎。

        扎染原料一般为白棉布或棉麻混纺白布,染料主要为植物蓝靛(亦称板蓝根),村民自己种植加工染布所用的染料蓝靛。传统扎染的主要步骤包括扎花、浸泡、染布、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技术关键是扎花手法和浸染工艺。扎花工艺非常繁杂,每一块扎染布的纹样都采用若干种不同的扎花针法,有扎、撮、绉、捆、缠、绕、折、叠、缝、挑等。要经反复浸染和多道工序,几天时间才能染好一匹布料,染布颜色深浅除与浸染次数有关,还与浸染技术、染料的配放、晾晒、气候等因素有关。主要工具有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

        扎染制品种类繁多,多有吉祥美好的寓意,主要有花草植物、鸟兽鱼虫、图案图形、自然景物、字体符号等1000多种纹样图案,蕴含着白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反映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扎染面料被广泛用于服饰和家居装饰,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及实用功能,产品畅销国内外,是大理主要外贸出口产品之一。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异龙湾镇、坝心镇,昆明市官渡区和晋宁县晋城镇及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

         “走银”即镀银。乌铜走银是以铜、金等贵金属为原料,按一定比例熔化后做成坯,在坯上雕刻各种花纹图案,再将熔化的银(金)走入细密的花纹图案中,冷却后打磨光滑,再用特殊传统工艺使底铜变成乌黑色,透出银(金)纹图案,呈现出黑白(黄)分明的装饰效果。由于一般多以镶嵌白银为主,故称“乌铜走银”。乌铜走银制作过程繁杂,技术要求高,全手工操作耗时费工。工艺流程包括熔铜、浇铸、锻打、裁料、錾刻、走银(金)、焊接成器、打磨抛光、变色等10多道工序。

        乌铜走银来源于“金银挫”,但其工艺更为精湛,所嵌银丝更细,图案更为传神,在中国饰品工艺种堪称一绝。其质量优劣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红铜与黄金的合金比例,只有达到特定的比例,浇铸出的合金才会与人体汗液发生反应变乌;二是书法、绘画、錾刻的功力,这与工匠的艺术水准和技术水平关系密切。书法、绘画造诣高的师傅无需打底,可以直接用錾子在胎胚上錾刻,一挥而就,一气呵成,刻出的画面构图完美,精妙绝伦。

        乌铜走银工艺品造型奇巧、古朴别致、工艺精湛、文化特色浓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凝聚了几代艺人的智慧,对研究云南有色金属分布、矿产开采和冶炼技术的历史沿革有重要意义,是云南传统手工艺的杰出代表。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技艺,亦称 “掐丝珐琅彩”,主要流传于丽江市永胜县永北镇和三川镇。

        据《新篡云南通志》记载:“永北厅之珐琅银器,自来擅长,清代以前,妇女首饰以金银珠翠四者制成,翠者翠鸟之羽毛也。北永厅制珐琅杯碟,华艳夺目,与直省所出无异。”元朝时期,蒙古军队西征至欧洲,将盛行于西方的珐琅工艺随军队带回中国。至元17年(公元1280年),忽必烈攻灭大理国,珐琅工艺被随军匠人带到云南,并在大理、永胜等地流传。明初时的“洪武调卫”使数百万江南汉族移居云南屯垦守边,珐琅工艺便流传到当地汉族聚居地区,从此世代相传。

        永胜珐琅银器制作流程分为制坯、掐丝、点蓝、烧蓝、检验、包装等六道工序,纹饰多为民间传统吉祥图案,如彩蝶、牡丹、喜鹊、福字等,图案生动别致,色彩瑰丽。制品有酒具、茶具、餐具、首饰四类制品,主要有耳环、手镯、发簪、章盒、酒杯、酒壶、茶壶、茶杯、银碗等。珐琅银器不仅运用了银器制作技艺,还吸收了瓷器工艺,又大量运用传统绘画和雕刻技艺,是集冶金、铸造、锻打、绘画、窑业、雕、錾、锤等多种工艺为一体的传统手工技艺。

        珐琅银器因其色彩艳丽、造型典雅,具有较高的工艺性、观赏性、实用性,深受人们喜爱,在明清时期已远销国内外,是云南名特产品之一。


        展览有多处创新特点:一是首次设立革命老区非遗展,突出红色非遗主题;二是设立中国八大菜系非遗展览板块,弘扬中华餐饮文化,为游客提供富有特色的餐饮服务;三是展览安排在旅游胜地黄山市区黎阳in巷景区,露天举办,游客众多,有利于文旅融合;四是设立长三角展览专区,江浙沪皖非遗项目比邻亮相,体现长三角融合发展的新成果;五是设立安徽省优秀文创产品和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安徽获奖精品展区。


安徽省非遗展区

各省非遗展区

全国旅游商品大赛安徽获奖精品展

        展览期间举办传统戏剧及民歌展演,从安徽省内选调15个传统戏剧、传统音乐、民俗类项目,分别在屯溪区黎阳in巷古戏台和入口广场展演,营造热烈、祥和的氛围。


传统戏剧及民歌展演

        展览主办方还组织媒体记者、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代表50人,前往5家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非遗项目场所,探访、体验传统技艺流程和非遗传承环境,了解项目现状及传承人的日常工作、生活状况,通过访谈以文字、图片、影音录像等形式在报刊、网络、电视等媒体对非遗项目和传承人进行全面、深入的报道,并汇编图册,通过传统技艺“静态”展陈与“动态”展演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兴产业、聚人气、促消费、多场景、强互动的非遗盛宴,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非遗直播

        云南参展的三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浓重的地区特色,浓厚的人文气息,工艺精湛,纹样华美,历史悠久,深受市民和游客喜爱。

        随着全国非遗保护工作深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正借助不同的新媒体平台载体,以各类别出心裁、“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那些千百年来赓续传承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当代人内心深处扎根生长。

        借助本届大展的推动,安徽省将组织100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选取各地优秀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舞蹈、传统技艺、传统美术、曲艺等类别非遗代表性项目,进入学校、社区展演展示,向学生及社区群众宣传、普及非遗,推动广大社会群体知晓、学习、参与、体验非遗,推动非遗融入日常社会生活,增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


云南省参展人员

文字:黄琛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图片: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 (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