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云南省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 | 朱小和

发布时间:2020-06-13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是国之瑰宝。正是由于传承人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才历尽沧桑仍熠熠生辉。由于传承人的核心性与不可取代性,加之传承人普遍年事已高,少部分非遗项目仍存在“人在艺在,人亡艺绝”的危险。传承人所承载的技艺、经验、文化记忆与教学能力,是非遗保护与发展的核心内容与动力来源。

        根据原文化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文非遗函〔2015〕318号)要求及原云南省文化厅工作安排,2015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启动了云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该记录工作通过数字影像手段对传承人进行口述史、实践、教学的全方位记录,把传承人的毕生绝学记录下来,留在当下,留给未来。通过开展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云南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成果展播活动,希望籍此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

记录成果展播(二)四季生产调 | 朱小和


四季生产调

         哈尼族民间诗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哈尼族语称之为“哈巴”,意为“沿着祖先开辟的路子走”。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元阳、绿春、金平等县。哈尼族历史上无文字,其先民积累的大量关于对自然、动植物、生产生活的丰富技能和经验形成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生活和民间文化知识体系,经过总结提炼,以通俗易懂的歌谣“四季生产调”一代代传承,使哈尼族农耕生产、生活的传统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四季生产调》虽有不同版本,但主要内容相同。现在红河州收集到的歌谣约1670行,分为引子、冬季三月、春季三月、夏季三月、秋季三月5个部分。引子部分有41行,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强调了传承古歌、传授传统知识的重要性,其余部分按季节顺序讲述或介绍哈尼族四季生产农耕的程序,包括泡田、打埂、育种、撒秧、插秧、拔秧、栽秧、薅秧、打谷子、背谷子、入仓等过程及相关的民俗活动。其中也包括了与农耕活动相应的天文历法和自然物候变化规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了哈尼族祭寨神、六月年“矻扎扎”、十月年这3个祈祷和庆丰收的节日,并对年轻人进行人生礼仪教育。

        《四季生产调》体系严整、通俗易懂、可诵可唱;内容详细具体,可操作性强,语言生动活泼、直白朴素;传承历史悠久,传承的群众基础广泛。主要是“莫批”(哈尼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通过收徒弟的方式、家庭传承及在节庆或公众场合演唱等方式进行传承。

传承人介绍


海报设计:杨建荣

       朱小和,1940年生,男,哈尼族,云南省红河州元阳县攀枝花乡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季生产调代表性传承人。

       1954年,朱小和拜元阳县胜村乡高城村的普科罗为师,学习演唱哈尼族民间歌谣。他演唱的《四季生产调》包括引子、冬、春、夏、秋季五个单元,讲述梯田耕作的程序、技术要领,以及相应的天文历法、自然变化规律、节庆祭典和人生礼节等。他还培养了龙志能、罗依、普假省、马呼则、陈文亮等徒弟。1985年至2002年12月,朱小和曾先后在广东、深圳、昆明演唱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和《哈尼族古歌》等哈尼民间口传文学作品。1995年,由朱小和演唱的创世史诗《窝果策尼果》荣获第二届云南文学艺术创作奖一等奖。

文图: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