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非遗+直播",奇妙无穷

发布时间:2017-09-11来源:

龙泉青瓷直播展示现场

        如何利用媒体融合发展机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如何创新非遗保护手段,提高并引导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人对于非遗的关注?从5月31日开始,由光明网与斗鱼直播平台联合举办的“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非遗系列直播活动,通过对30余位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或传承人的移动直播,让中国端午节、中国桑蚕丝织技艺、福建南音、雕版印刷、南京云锦、古琴艺术、阜阳剪纸、腾冲皮影、中国珠算、中国篆刻等30余项现实生活的非遗项目,在年轻人活跃的圈子里“活”态展现。

十竹斋木版水印直播展示现场
        非遗“触网”直播平台,不仅帮助非遗传承人试水和体验了新兴传播方式,拥有丰富传统文化内涵的非遗节目也让直播平台的内容品质得到提升。但如何实现非遗直播常态化,如何用新媒体平台帮助许多濒临失传的非遗项目注入年轻力量,还值得多方探索。
古老文化“火”起来

雕版印刷直播展示现场

        “从事雕版印刷技艺写样30多年,接受过很多媒体采访,但是上直播还是第一次。”江苏省非遗雕版印刷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芮名扬开始有了新的思考。
        谈及与直播的第一次碰撞,芮名扬说:“直播要直接面对观众,应对他们的提问等根本没有准备时间,是很刺激的体验。既然年轻人喜爱网络直播,以后是不是可以通过直播平台招徒弟呢?”
        在对中国陶瓷工艺大师陈坛根的直播中,直播团队幸运地赶上了瓷器开窑。当炉窑的门缓缓打开那一刻,叮叮咚咚清脆的瓷片开裂声通过一部手机在网络直播间传递给数万网友时,宛如一曲穿越千年的文化之音,与现代人隔空对话。
        3个月以来,光明网、斗鱼直播团队先后去往湖北、安徽、浙江等14个省区市,深入非遗文化发源地,走访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推出移动直播30多场,直播总覆盖观看人数近3000万。同时,以移动直播为切入口,光明日报、光明网进行了以“致·非遗 敬·匠心”为主题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1.73亿人次。
        北京同仁堂(集团)媒体广告管理部部长杨程表示,直播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了同仁堂的中医药文化,比如同仁堂的调剂工艺和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等。除直播外,同仁堂还通过与天猫、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合作,探索传统文化品牌互联网变现的通道。
        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说:“直播中的主持人、嘉宾与观看者互动,让这个过程有一种仪式感。假设我们通过直播平台举办一个祭祖仪式,观众通过同步观看整个祭祀过程,应当会激发他们的集体参与感。虽然身在异地却可以心心相通,这就是直播所能达到的效果。”
        非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在传统传播渠道的推广过程中,不仅传播成本高,受众接受效果也并不明显。而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给非遗提供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融媒体中心主任陆先高总结道,这次借助新媒体为非遗的传播与传承赋能,新媒体即时、互动、精准的传播方式,不仅可以让古老的文化“活”起来;还可以帮助一些相对小众的文化形态发现粉丝,以年轻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冷门的文化“火”起来。
青年关注让传承“活”下去

中国珠算直播展示现场

        在“互联网+”的时代,一个领域“触网”、搭上互联网快车,已经不是要与不要的问题,而是快与慢的问题。
        当前,我国已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据CNNI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7.51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7.24亿,占96.3%。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业态,自2015年以来发展速度迅猛,涵盖了游戏、娱乐、体育、综艺、音乐、教育、人文等多个领域。截至2017年6月,网络直播用户共3.43亿,占网民总体的45.6%。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成功的“触网”例子有很多,比如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正是通过在线弹幕网站的二次发酵,形成观看热潮。此次非遗与网络直播平台的合作,可谓又一新例。
        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副局长卢岚认为,网络直播作为移动端重要的新兴舆论阵地,要主动适应、积极引领,发挥网络直播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领域的正面作用。直播平台是一个年轻人聚集的地方,非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形态,非遗的传承离不开年轻群体的关注。将非遗传承中的文化底蕴及工匠精神搬上手机屏幕,能让更多年轻网民更加直观地了解我国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重要的是,除了增加非遗的曝光度,网络推介和传播更大的隐形好处表现在,提升了非遗传承人的自信。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年偏安一隅,渐渐变成“落后”“古板”的代名词,不仅难以获得外界关注和认同,而且也影响到传承者的自信。而传播介质转换之后,非遗就能在传播渠道占有一席之地,经受大众文化和眼光的“检验”,既可以拉近传承者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也能给传承者带来更多的自信与动力。
        在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看来,非遗是一个宏大的体系,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1372项,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名录的项目有39项。2017年被行业称为非遗直播元年,直播+非遗成为最新的发展趋势。非遗的教育和普及,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希望更多传承人可以参与到直播等方式的传播中来,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那么,非遗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和传承,未来还可以有哪些新形式切入?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院长骆芃芃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必须要和当下生活紧密相连,与现代高科技相结合,这样才有更宽广的发展生存空间。国家级非遗十竹斋木版水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魏立中补充道,传统文化只有从小“播种”在孩子们身上,优秀文化才得以传承,作为传承人应该义不容辞地把这门技术与艺术带到更多学校,让它进入社会,成为每一个人的骄傲。
搭建与年轻人的联系纽带

和腾冲皮影直播展示现场

        传播推广路径的优化只是扩大了外界了解非遗文化的窗口,并不能代替非遗项目自身的与时俱进和自我改良。让更多的人知晓和认同非遗文化,破除传播方式局限与文化本身的创新缺一不可。

        直播正在让非遗传播更加垂直化。斗鱼直播总编辑李喆说,直播其实是一种人际传播方式。通过把非遗传承人请上平台,将技艺制作过程通过直播的方式播放出来、留存下来,其实已经是一种活体的传承。如果有观众喜欢某个类型的产品,他们会“誓死追随”。如果某件商品是为网友们量身定作的,那网友与传承人之间的互动联络会更密切。因此,对于技艺的传承也会变得跨地域性和多元化。

         杨程也表示,直播其实是一种圈层文化,每一个非遗的背后其实都有自己的圈子,在移动互联网的碎片传播方式下,每一个小的IP周边会吸引一批固定的受众,未来,无论是从传播、品牌还是商业的角度,一个拥有圈子的非遗项目都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众所周知,绝大多数非遗项目带有浓厚的传统色彩,与当今社会主流的生产生活方式、消费取向存在先天隔阂。非遗如果不拉近与主流消费的距离,不仅自身的文化价值无法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而且还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对于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利用好现代的传播手段,让非遗慢慢走近主流的大众传播视野,萧放认为,非遗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文化项目,而网络直播又是很现代的媒体方式,目前直播非遗还处在尝试阶段,今后还应不断完善,多选择大众关心的非遗项目,提前做好准备,加深研究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只有这样才能让非遗“活”在大众身边。

        卢岚也建议,下一步应该针对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特点,结合网络直播的传播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不断发掘、吸引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通过网络直播开展非遗传承与传播。

        陆先高表示,光明网未来还会进一步创新传播手段,除直播外,还可以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同时要与非遗界的专家们合作,不断扩大影响,发掘新的非遗传承人,鼓励他们加入直播,并让传播更具系统性、逻辑性、针对性。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文化报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