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这十年

发布时间:2017-08-12

        2007年,文化部正式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如今,这项工作已经走到第十个年头了。

  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整体性保护,并经文化部批准设立的特定区域。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有利于在非遗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区域探索整体性保护,这是中国在非遗保护领域的一大创举。

  那么,这项工作是如何开展起来的呢?成效又如何呢?

01

建设工作稳步推进

要求见人见物见生活

  2005年12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明确要求,对文化遗产丰富且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的区域,要有计划地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

  2007年,根据《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从加强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的角度出发,文化部正式设立了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

  据了解,2007年以来,文化部先后批准设立了闽南、徽州、热贡等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21个实验区涉及福建、安徽、青海等17个省区市。参照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理念和做法,各省区市也设立了范围有大有小、特色鲜明的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中经文化产业制图

  2010年,文化部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的意义、建设方针和原则、设立条件、设立程序、基本措施等,对实验区建设工作加强指导。

  指导意见规定,申报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需符合以下条件:

★传统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并为社会广泛认同;

非遗资源丰富,分布较为集中,且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和鲜明的区域、民族特色;

非遗所依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良好;

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与参与保护的自觉性较高;

当地人民政府重视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保护措施有力。

  2011年,文化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要求每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都要编制一份总体规划,并以此为引领开展生态保护区建设。

  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颁布施行,其中第26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二十六条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制定专项保护规划,报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确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应当尊重当地居民的意愿,并保护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避免遭受破坏。

实行区域性整体保护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村镇或者街区空间规划的,应当由当地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规制定专项保护规划。

  近年来,文化部不断加强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工作的指导,要求生态保护区建设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把非遗项目和其得以孕育、滋养的人文生态环境一起保护;在古村落和老街改造中保留原住居民,保护其生活方式,避免生态保护区内的传统村落、老街变成空心遗址,避免非遗失去传承基因、环境和土壤。

浙江象山海盐晒制技艺

  在上述理念的指引下,文化部一方面指导生态保护区编制好总体规划,要求各生态保护区找准自己的特点,形成特色;一方面有针对性地采取支持措施,努力使每个生态保护区真正做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

2011年至2015年,文化部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0个生态保护区建设了151个非遗综合性传习中心。

2016年,通过中央财政支持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62个非遗传习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工作,在生态保护区增设了287个非遗传习点。

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中,将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的非遗传承人群纳入整建制培训范围,已累计培训了180人。

2016年,文化部积极推动传统工艺工作站建设,木真了公司在武陵山区(湘西)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上海大学在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苏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故宫博物院在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黄山)设立了传统工艺工作站。

徽州民俗热古城

  今年,文化部要根据“少而精”的原则,合理布局,继续稳步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设立工作,并争取全部完成2015年前设立的生态区的规划编制及批复。

  文化部非遗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还将研究制定《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总结实验区建设经验,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建设、管理的工作机制。

在生态区建设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确立整体性保护的政策框架,防止人为割裂非遗传承与相应环境的联系。

要特别重视社区文化的作用和地位,把保护社区文化纳入整体性保护的工作范畴,推动非遗在社区文化生活中延续和发展。

今后传习中心和传习点的建设布点将进一步向生态区倾斜。

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帮助各生态区找准自身特点、形成特色,努力使每个生态区真正成为“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生态区。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在2017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节选)

02

拿出一本明白账

全方位评估总结经验问题

  为全面检查和分析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进展和成效,拿出一本生态保护区建设的明白账,2015年,文化部非遗司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试评估工作的通知》选择闽南、徽州和晋中3个生态保护区开展试点评估。评估分自我评估交叉评估两个阶段,主要对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资金使用效益、区域内非遗项目保护等进行评估。

  2017年4月,文化部又委托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热贡、羌族、武陵山区(湘西)、象山、潍水、迪庆6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第三方评估工作。评估的目的是检查和分析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工作进展和成效,理清特色,总结经验,查找问题。

  这6个实验区规划合理,近、中、远期建设目标设定适当,而且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具体表现为:

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传承与传播制度逐步健全;

抢救性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生产性保护成效显著;

数字化资源量累积快速;

传习场所、展示场馆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加;

非遗理论研究成果丰富;

“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效突出;

宣传传播活动形式多样,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资金投入和产出效益符合预期,区域内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程度显著提高;

民众的文化主体地位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知度、参与度普遍提高;

领导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初步确立。

  尽管生态保护区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有的地方党委、政府还未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和工作考核目标,生态保护区建设只依赖中央财政,地方支持不足。

二是规划操作性不强。地方文化行政部门在生态保护区规划制定中过分倚重规划编制单位,自主参与度不够,导致规划过于理论化,操作性不强。

三是规划约束力不够。总体规划批复后,由于地方人力、财力限制,部分规划事项未能如期实施也无问责机制。

四是特色建设不明显、评估总结不够。

03

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的湘西模式

  位于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武陵山区中心腹地的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于2010年5月由文化部批准设立。保护区总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涵盖整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7县1市,总人口296万,其中土家族和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另有瑶、回、满、白、壮、侗等少数民族在此居住。世界文化遗产永顺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镇里耶、王村、茶峒、浦市以及82个传统村落,1517处各类历史文化古迹,1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神奇的山水风光构成了极具湘西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地域文化。

  2013年9月以来,湘西州在全州8个市县分别确立了1个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好且民俗风情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寨作为整体性保护试点村寨,根据每个试点村实际情况,制定各具特色的实施方案。在试点村寨,重点开展传习所、生产性保护基地等阵地建设和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提倡讲民族语言、着民族服饰、习民族习俗,维护青山绿水的生态环境,恢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空间。以此探索非遗整体性保护最具实效的范例,并计划在整个保护区内推开。

  在整体性保护过程中,湘西州坚持“四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即把非遗保护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机结合,与传统村落保护有机结合,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与群众受益有机结合,逐步探索具有湘西特色的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之路。

  此外,该实验区的抢救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也卓有成效。组建了非遗数字化保护中心,现已全面完成苗族鼓舞、土家织锦技艺、凤凰纸扎、酉水船工号子和土家族哭嫁歌5个国家级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生产性保护工作也在保护区全面展开,极大惠及了当地民生,保护区内现有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和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以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为契机,重点扶持土家族织锦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湘西苗绣非遗产品的提质升级,打造了一批非遗生产性保护龙头企业,并与国内知名服装品牌木真了联合设立了湘西传统工艺工作站。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中经文化产业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