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视野 » 保护经验保护经验

大山哑神的守望——记云南省祥云县禾甸镇大营彝族“哑巴节”

发布时间:2015-03-09来源:系统管理员

 百花争春春风盈大地,群龙献瑞瑞气满神州。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数万宾客都要聚集云南祥云禾甸镇大营七宣村,欢庆一年一度盛大的彝族“哑巴节”,欣赏精采而神秘的民间习俗,感受沸腾而热情的民族歌舞,品味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大餐,共同欢度新春佳节。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部边缘,是历史上最早叫云南的地方,素有“云南之源、彩云之乡”的美誉。大营村位于祥云县禾甸镇的东部,与禾甸镇政府相距15公里,辖2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022人,国土面积4.97平方公里,海拔2100米,居住有彝族、白族、苗族、傈僳族,汉族五个民族,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5%,是一个民族众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丰富、特色鲜明的村落。
    “哑巴节”是祥云县禾甸镇大营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个传统节日。相传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哑巴节是彝族人民在长期农耕劳作和生活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主要内容,以民间传统歌、舞、乐为载体的一种民间传统文化活动。通过跳哑巴,能为彝族人民辟邪免灾,保清吉平安;能给彝族人民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也能给当天到哑巴节游玩的客人带来一年的吉祥、平安和好运。  
    哑巴节的起源和举办主要在大营七宣村,当地彝族语言“七宣”读“拆叟”,一是指七个彝族自然村,二是单指“七宣村”,称村民为“拆叟罗罗”。“拆叟”释为开剥猎物的地方,狩猎者会在这里开剥猎物祭拜龙神,也解释为这里有常年流淌的水潭,水潭里能长出水稻,所有三界(天界、地界、神界)都要在这里歇息,集会,所以就产生了祭拜龙神的“哑巴节”。
    大营彝族哑巴节演绎着一个动人而美丽的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七宣村里有一美丽善良的哑女,为帮助村民,四处乞讨,求医求药,哑女的这份善良和纯朴感动了龙王,并被龙王相中纳为妃子,于是龙王和哑女一起帮助村民度过了难关,医好了疾病,还给村民带来了风调雨顺和平安吉祥。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是哑女带着龙子龙孙回村看望村民的日子,为了纪念龙王和善良的哑女,七宣彝族人民便把每年的正月初八定为哑巴节,祈盼哑巴节能让彝族人民世代平安吉祥,就这样代代相传,不知延续了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谁也无法说清楚。
    “哑巴节”不仅是个单一的民俗节日,并且包含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彝族文化。“哑巴节”的整个活动流程里,包涵众多的文化元素,有历史、哲学、天文、地理、文化艺术、科技(医药与农技)等方面的内容。在当地盛传,举行“哑巴节”可给人们带来风调雨顺,并能辟邪免灾,家庭兴旺。同时,也给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带来吉祥喜庆、平安和财运。整个活动古老而不俗气,盛大而不迷信,具有较浓的民族民间特色。大营彝族文化哑巴节通过传统的彝族“哑巴舞”表演,告诫人们不能忘记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生活,更不能忘记给彝家带来幸福的祖先。
    2006年,大营彝族“哑巴节”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被公布为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9月,县委新闻中心民俗摄影协会确定七宣村为民俗文化采访基地。2008年,由“哑巴节”提炼的民族舞蹈《措么得拓》,参加全省首届新农村文艺汇演获得大理赛区金奖;2011年,舞蹈《姆的馁》参加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获得金奖和传承奖。2012年,中央电视台“新春看中国”栏目走进七宣村,现场直播“哑巴节”。
    按照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七凌晨,承接哑巴节的村民要邀请族支头人到哑巴场立楸杆和竖大年松,楸杆用一丈九尺六寸的6根柱子交叉而立,代表罗家六大族支,杆顶挂上彩带以及象征喜气丰收的猪头、茶、米、油、盐、酒等。楸杆也是哑巴节的重要标志。而栽下年松就意味栽下了彝族人民的希望和祝福,也就栽下了正月初八迎接四面八方亲朋好友的召集之树。
    “哑巴节”的活动首先是龙王庙的净身。正月初八早上,所有“哑巴子民”都要围着熊熊的火堆进行“三正三反”的追跳,杀鸡恭酒,讲吉利点神光,对龙王叩头祭拜,然后围着盛满清水的石缸依次刮面净身,象征洗去所有疾病和烦琐。
    其次是哑巴节的人体彩绘。毕摩彩绘师要在所有哑巴子民脸部、身体上描绘丰富的彝族传统文字、图案等,象征吉祥、纳福和尊贵。所用的材料是当地自制的一种覆盖力不强的粉末状颜料,通称“膏子”,用水溶解后即可使用,颜色以红、白、黑为主。彩绘结束后是恭请“大哑巴”和“哑巴队”的仪式,整个队伍由族支毕摩、狩猎人、大小男女哑巴、乐师、耕牛、农夫、收物者等组成,他们用最原始的礼俗,演绎着彝族最原始的文化。通过毕摩老者的号令,与天地神灵相互作揖,村民的三扣四拜相互吼叫,从村头接到村尾,要经过“三请三唱三起号”,该有的礼俗不能少,该做的叩拜不能缺,代表着彝族人民最真诚的祈福。
    2105年的“哑巴节”活动除举行民间传统仪式外,还进行了祭拜神树、跳祖鼓、跳年松、对山歌、跳脚、敬祝福酒、赛装、民族体育竞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实物及场景展示等民族民间文化展示。游客人数达3万多人(次),整个活动过程虽然没有艺术家的编导和加工,但却是完美文化艺术和民族大戏的展现。“哑巴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彝族史上百年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长期积淀的智慧结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历史价值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民族,“哑巴节”的产生、形成与发展伴随着彝族的历史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有关“哑巴节”来历的诸多传说都以彝族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关,是研究彝族历史的好素材。“哑巴节”承载着许多古老文化信息和原始记忆,节日过程和内容都是很好的历史教科书。
    文化价值
    “哑巴节”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民俗节日,还蕴含着丰富的彝族文化。整个活动流程展示了当地彝族宗教、历史、哲学、伦理、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具有较浓的民族特色,是民族学资料的丰富宝库,有着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社会价值
    长期以来,彝族历史文化都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相传,“哑巴节”在传承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极大作用,同时“哑巴节”是彝族文化的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途径,是展示彝族文化塑造民族形象的重要窗口。
    经济价值
    “哑巴节”在经济建设方面,也产生积极的现实作用。“哑巴节”当天,各民族都会带着自己的服饰、特色饮食、及民族特色文化到七宣村进行交易交流。“哑巴节”既加深了民族群众对美的向往和对市场的参与,也是当地开发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经济的潜在支柱。“哑巴节”是各民族文化互动互补的产物,在建设和谐社会进程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活动载体,具有调节社会矛盾,整合民族力量,维护社会稳定和推进人际和谐、文化和谐及社会和谐的特殊作用,有利于加强民族民间交往信任,对建立新型民族关系,增进民族团结、弘扬民族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哑巴节”的诸多传统形式、内涵都面临被汉化、破坏、遗忘的处境。活动所表现的的舞蹈、人体彩绘、民族服饰、道具制作、民间彝族歌、调、乐器的吹奏,以及整个仪式流程都面临失传断代危险,及时对彝族“哑巴节”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和保护显得十分的迫切和重要。

文章:杨春平(祥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