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视野 » 保护经验保护经验

民俗、戏曲和年画中的七夕节

发布时间:2007-09-30来源:ihchina

薄松年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去年国务院已将其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肯定其悠久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因素。七夕节的中心文化内涵是由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引发出来的情结,它从萌始到形成、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华大地上也形成多彩多姿的七夕民俗文化,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趣。


  一

    牵牛和织女是自然天象中的星宿,但从先秦时期就已将之拟人化。《诗经?小雅?大东》中已出现了对银河和牵牛、织女的简单描述,但尚看不出任何神话的内容。至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则显示出牛郎织女相恋相思的雏型。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谓“织女,天女孙也”,明确地将织女星说成是天帝之女,是一位身份高贵的女神,她和牵牛隔河相对而不能相聚,于是发展出“鸟鹊填河成桥以渡织女”(《岁时广记》转引《淮南子》)的浪漫故事。牵牛和织女的美满结合,男耕女织成为封建农耕社会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个故事撩拨着人们的情感,形成乞巧的民俗事象:“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种乞巧的风俗一直延续到近代并表现为多种方式,人们每逢七夕,女孩们或于月下穿针,或在白天投针于水面,视日照针影的形状粗细以卜巧拙;或祭星实现得巧去拙的愿望。

    牵牛和织女的形象也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史载汉武帝欲伐滇,在长安凿筑昆明池以习水战,池两侧就置有牵牛和织女的石雕像,这两件造型古朴的石雕至今犹存。现存的东汉画像石中也出现牛郎执鞭牧牛和织女跽坐的形象,图中的牛郎织女完全是劳动者的面貌,表现出把星神凡人化、世俗化倾向。


  二

    唐宋时期的七夕节非常隆重并特别重视其爱情的内容,唐代风流天子李隆基与宠妃杨玉环于七夕在长生殿海誓山盟的故事一再成为诗歌戏曲的题材。人们在七月七日双星鹊桥相会之夕于庭院设供祭祷,默祝婚姻美满,使之成为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北宋时都城开封经济繁荣人齿浩繁,节日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潘楼大街一带有热闹的七夕市,各式泥塑的磨喝乐(执莲叶的泥娃娃)成为应节艺术品,又以油面糖蜜做成花样点心,谓之“巧果”,成为应节食品,还有以黄蜡制成婴儿、鸳岛雁等状置于水上的玩具,名为“水上浮”;有的在木板上敷土种栗,或于瓷容器中撒豆种生苗,配以小型房屋模型玩赏,装点节日,增添情趣,说明当时七夕的民俗内容不止乞巧,还包括了求子和祈祝农事丰收的成分。

    开封七夕的夜晚街市上分外繁华热闹,宋代名画家燕文贵画过《七夕夜市图》,只是此图早已失传,不然一定能与《清明上河图》相媲美。金元时期的北京(金称燕京元称大都)承袭了不少宋代风俗文化。《析津志》中记载市场上也搭棚卖磨喝乐巧神泥塑,“人物大小不等,买者纷然”,士庶之家在庭院搭起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放陈列瓜果酒饼等,邀请亲眷中的女流,作巧节会,称为“女孩儿节”。明清时北京仍流行乞巧的风俗。


  三

    发展到近代,七夕节已不像中秋、端午那样有着众多的民俗活动,但牛郎织女的故事在民间发展得更具浓厚的人情味和浪漫色彩,它与白蛇传、梁祝和孟姜女共列为四大神话之一。故事也有多种版本。大致梗概是:牛郎织女本是天上星宿,因相恋触犯天条,牛郎被罚下尘世为牧牛郎,名张有义(或曰孙姓),其兄张有仁经商出外讨账,嫂嫂嘎氏图谋独霸家财在饭中下毒欲害死牛郎,牛郎经老牛(为天上金牛星下转)的提醒识破阴谋,与其兄分家,又得老牛帮助去天河抢走正在沐浴的织女之仙衣,二人遂结为夫妇,生儿养女,耕织度日,过着美满的生活。但事为天上王母得知,派金甲力士将织女及金牛星召回。老牛归天前嘱牛郎将牛皮剥下以备急用,牛郎发现织女离去即身披牛皮挑起儿女驾云追赶,正当行将追上之时,王母突用金簪划出一道天河隔断双方。天上喜鹊为了使其团聚,于每年七月七日搭成鹊桥渡其相会……

    旧时每届七夕之夜,碧天如洗,银河横空,牵牛、织女星座清晰地显现于两端,家人们和孩子在庭院中讲述动人的神话。我童年时代农历七月去农村外祖母家,当地犹流传七夕之夜如静坐于葡萄架下,可听到牛郎织女会面时悲喜交集的哭泣声。七夕如落雨也被说成是牛郎织女的眼泪……动人的传说在人们心理上留下深深的烙印,人们赞美牛郎织女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憎恶王母的冷酷无情,对牛女在鹊桥上相聚感到喜悦。这些风俗和故事的传承艺术媒介,则有赖于普及于民间的年画和应节演出的戏曲《天河配》。二者互相影响,赋予这一节日以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

    旧时每逢七夕前后,各戏院都竞相演出《天河配》,成为近代节日中的民俗性文化活动。据说此戏编演于清末民初,梅兰芳大师于1921年曾演于吉祥茶园,剧中设计了摆七巧图、莲池出浴、鹊桥相会等布景,在最后一场,从鹊桥下还飞出成百只鸟雀,一时传为美谈。此后京(剧)、评(戏)、梆(河北梆子)都在七夕前后连演数日,几乎场场爆满,成为非常叫座的应节戏。如果翻开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报纸,在七月份的戏曲广告中不难发现“戏班争演《天河配》”和“满城争看《天河配》”的盛况。一出戏为什么会如此吸引观众,我认为除了神话本身的因素以外,戏剧中所呈现的浪漫色彩,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巧妙的艺术处理,都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回忆我从前看到的“老《天河配》”(即没有经过改编的民间演出本)就有许多精彩的看点。戏的开始是场面壮丽的玉皇升殿,织女星和金牛星相继下凡,为剧情的发展作了铺垫。继之展开牛郎与其嫂的矛盾,哥哥出外讨债,嫂嫂嘎氏居心不良阴谋害死牛郎独霸家产,牛郎放牛时受老牛(系金牛星下凡投胎)点化识破毒计,引起了一场争吵。正好哥哥讨债回来,牛郎按照老牛的授意提出分家。剧中“吵架分家”是一场带有强烈喜剧色彩的场次。牛郎请来老舅主持公道,通过对唱各自辩理,牛郎倾诉所受的虐待及揭发嫂嫂的毒计,哥哥表现出兄弟手足之情和对妻子的责怪,老舅的正直无私也偏向牛郎一边,只有嫂嫂嘎氏胡搅蛮缠。剧中为表现这场矛盾安排了大段二黄乱弹的对唱,(包括评剧在这一场也改唱二黄调),老生(哥哥)、娃娃生(牛郎)、丑(舅舅)、彩旦(嘎氏)不同行当夹唱夹叙,刻画出鲜明的性格和内心状态。最后嘎氏理屈词穷陷于孤立,竟使出“一哭二闹三上吊”的伎俩,唱出“我要上吊找绳子,要开膛找剪子,要抹脖子找刀子,天呀地呀我可活不了啦!”至此全场为之哄堂,对这种泼妇发出一片嘲笑。戏中的老舅说山东话,写分家单时的几段数板也幽默有趣,剧词是:“天要阴,雨要下,爹要死,娘要嫁,二外甥要分家,要了老牛还要啥?”旧时家庭中由于叔嫂不和而分家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在此剧有非常精彩的反映。牛郎离开兄家后金牛星为之幻化出宽敞的住宅,只是缺少个“乌里哇”(旧时婚礼时吹奏的乐曲,意即娶妻成家),于是带他到天河去抢织女的仙衣,接着演出天河洗浴和成家拜堂继而生下龙凤双胞胎等场次。这种人神姻缘表现得十分完美,带有浓郁的喜剧色彩。

    但事为王母发现,遂令金甲力士召回织女和金牛星。剧情陡然转悲,织女悄悄离别丈夫儿女的痛苦倾诉,特别是评剧撕心裂肺的大段唱腔,常常收到催人泪下的效果。但她依然希望再见到丈夫,于是在返回天庭时抛下织布梭上的线,指示她离去的路径。牛郎发现老牛死去和织女失踪,立即按老牛的生前嘱咐,剥下牛皮披在身上带着儿女沿织女撒下的线追赶。在紧锣密鼓的伴奏和双方急促的唱中舞台上出现跑八字的追赶,但就在即将追上的一霎,空中忽然出现王母(站在舞台后方中央的桌子上,讲究一些的前面放置云朵景片),划出一条天河(一般以扔下一条长带象征),把双方隔开,最后分念“下场诗”,“牛郎织女真惨凄,一个东来一个西,何时才能重相会,待到来年七月七”,场面吹奏煞尾曲牌,演出到此结束。但京剧却发挥行当齐全的优势,继演喜鹊搭桥渡双星的情节,加上众喜鹊神的武功表演,可谓唱念做打俱全。那时一般剧场还没有空调设备,暑气蒸人,但仍是座无虚席,观众兴致勃勃地欣赏表演。

    演出进行中有时出现意想不到的趣事,有的剧团以“真牛上台”为号召,黄牛皆是从农村临时借来,在犄角上装饰一条彩绸由牛郎牵着上场,但有的耕牛对舞台的环境毫无适应能力,有时发起牛脾气竟赖在台上不动,无奈之下只好由牛的主人和检场人匆匆上场帮助,连推带拉地带回后台。观众笑得前仰后合,一片哗然,但从不喝倒彩,因为人们认为看戏就是来“找乐”。《天河配》一剧本无定本,各剧团可根据自身条件加以发挥创造,城市中的剧团以“机关布景”、“真山真水”相号召,戏中有灵霄宝殿的壮丽场面,吵架分家的喜剧风格,织女下凡的繁重唱段,喜鹊搭桥翻扑跟头的技巧,有的还在欢庆牛郎织女成亲拜堂一场中,加上戏中串戏什样杂耍的表演,在摆七巧灯中众多仙童执莲花灯依次摆出“天下太平”的字样,还有的在剧情中加上牛郎的哥哥遭受火灾到牛郎处借贷求助,嫂嫂悔过认错,牛郎和织女慷慨相助的情节,非常具有人情味。剧中生旦净丑等行当都有很好的表演,剧情发展大喜大悲曲折动人,主题上具有反封建因素,是一出优秀的神话戏。此剧在上世纪50年代的演出中大多又经过重新改编,更名《牛郎织女》,加强了反封建主题,去掉了真牛上台的噱头,严肃和净化了舞台形象,剧本的文学性和思想性都有了一定提高,但遗憾的是老舅分家那样富有生活和民间情趣的场子不见了。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北京舞台上还有演出,可惜在“文革”后一直辍演,今天已很少有人知晓了。


  五

    作为戏曲艺术的《天河配》因时过境迁以致在多年辍演后的今天因缺乏剧照而无迹可寻,但在民间美术中却有相当数量表现七夕题材的艺术作品保留了下来,以在家家过年时张贴的年画中最为出色。以前每到岁末街市上就出现卖年画的摊点,挂出五颜六色的样张供人选购,而其中《天河配》的年画成为岁岁出现长久不衰的内容。

    据我所见,在南北各地的年画中牛郎织女都成为热门题材,而且各有特色,而其中对牛郎抢仙衣与织女成亲和鹊桥相会的画面出现的频率最高,也最受人欢迎。现存年画中以收藏于日本的苏州桃花坞刻印的牛郎织女鹊桥会年代最久,此画表现牛郎牵着牛在云端与织女相聚,运用了西洋铜版画排线表现明暗的技巧,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作品,殊为难得。以精致细腻著称的天津杨柳青年画中《天河配》历年都有新样出现,其中一幅以整开大幅表现双星鹊桥团聚,背景上云海茫茫,织女凌空而下,牛郎牵牛携带儿女,鹊鸟在银河上飞舞,画上题诗一首“千里姻缘如绵连,牛郎织女到河边,鹊羽栖桥助相会,每逢七夕喜团圆”,歌颂了两人爱情的矢志不渝。

    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七月七》特别刻画牛郎率儿女与织女见面时的喜悦,这幅画的人物形象生动突出,鲜艳强烈的色彩把画面烘染成一片喜色。河南朱仙镇年画《鹊桥会》色调浑厚沉着,人物形象质朴,构图饱满,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底蕴。近代上海胶版彩印的月份牌年画流行一时,著名画家杭稚英的《牛郎织女》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发行数十年而不衰。杨柳青有一幅《七月七夕乞巧图》,将乞巧风俗和牛郎织女故事绘于一图,上端天空中有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和鹊桥相会的画面,下端则细致地表现了成群妇女们以碗盛水投针视影乞巧的生动场面,为古老的风俗留下形象的资料,非常珍贵。

    河北武强年画和山东潍县杨家埠年画以浓郁的乡土色彩著称,《天河配》年画的样式也最多,最值得重视的是有多种连环画形式的年画。有的数张为一套,武强年画的天河配组画分别画出织女下凡,牛郎之兄离家讨账、其嫂设毒计,吵架分家,天河抢仙衣,拜堂成亲,耕织度日及王母划天河的八个情节。另有四扇屏表现抢衣、拜堂、划河、鹊桥的主要情节,画面较大,人物刻画也比较细致。武强年画还有天河配八扇屏,以24个画面细致地画出哀艳故事的连贯情节,忽而天上、忽而人间,情节跌宕、生动有趣,形象而完整地再现了民间传说的全部内容,甚至是戏曲《天河配》的形象再现。

    山东杨家埠年画也有以吵架分家、天河抢衣成亲、王母划河及七月七鹊桥相会四个画面组成一套的作品。山西木版年画还做成四小幅窗画《天河配录》,艺术上也别有意趣。现存杨柳青年画中还有一套贴在炕周围的连环画,其中一幅分别描绘了牛郎追赶织女和鹊桥相会,绘稿刻印及赋色开相都很精美,是七夕年画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连环画中都有老舅分家的画面,也可看出戏曲和民间故事中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气息的创作在群众中的影响。这些年画在住室中装饰一年供人欣赏,成为大人给孩子讲故事的谈资和进行审美教育的媒介。


  六

    民间剪纸和刺绣中也有一些表现天河配的作品。河北蔚县彩色剪纸塑造了故事中的多个人物角色,在天河抢衣中表现了碧莲池中织女和同伴沐浴的场景,色调柔美而富于装饰性。河北供刺绣用的枕头花样剪纸也表现了天河抢衣成亲和鹊桥相会的情节,玲珑剔透,显示出民间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巧思。建筑园林中的彩画、砖石雕刻,民间面塑和泥塑工艺中也常表现天河配的内容。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文化皆靠民俗事象传承延续,而民俗艺术是其重要载体,需要十分珍视和特别加以保存。而处于振兴民族戏曲而剧目演出又贫乏的今天,如对优秀传统剧目《天河配》加以挖掘整理,作为应节戏重新排演,应会受到人们的欢迎,对丰富文化生活和建设精神文明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