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视野 » 保护经验保护经验

雪域高原 彩袖飞舞

发布时间:2008-06-19来源:ihchina

玉树“求卓”舞

    位于青藏高原西南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伟大河流的共同发源地,这里蕴藏着丰富的藏族歌舞文化,种类繁多,内容也包罗万象,素有藏族“歌舞之乡”的美誉。玉树民间舞蹈主要由“卓”、“依”、“热巴”、“热依”和“国哇”等几大类组成,风格迥然,神韵各异,其中的“卓”舞最负盛名。

  在玉树藏语里,“卓”是舞、跳的意思,有的藏区也称“锅庄”,它是一种种类繁多,自娱性很强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的“卓”舞中,最有影响的要数“求卓”。“求卓”亦称“切卓”,原是玉树地区民间求神、敬神、请神的舞蹈,因包含驱邪祈祥的寓意而被吸收到寺院舞蹈之中,并形成和延续到“羌姆”(藏传佛教各派寺院举行宗教祭祀活动即大法会上跳的宗教舞蹈)表演中。后来,它又从寺院流传到民间,经过历代传承,发展至今。在玉树民间认为,“求卓”是藏族最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时就已经产生了。传说,7世纪文成公主远嫁西藏路过玉树时,玉树的百姓为公主的到来就举行过隆重的赛马和“依”、“卓”等舞的表演。

  “求卓”舞变化幅度非常大,段落之间对比非常强烈。在柔美、飘逸、洒脱的慢板之后,无需任何过渡性处理,快板骤然兴起,风驰电掣,且整个快板舞蹈呈现出渐强渐快的趋势,舞姿也更加舒展奔放,一动一静,大起大落。整个舞蹈虽有鲜明的段落之分,然而由于民间舞蹈家们在衔接之处长期运用简洁巧妙的手法,使舞蹈显得浑然一体,天衣无缝,更展现出一种古朴的原始舞蹈氛围。“求卓”的舞动与节奏的变化一致,节奏疾速时,舞者步伐雄健,而舒缓时则稳重自如,胯部的左右轻摆配之以双膝的自然颤动,就“像雪狮一样威武雄健,像雄鹰一样洒脱自如”,在模仿动物体态的舞动中表现出一种图腾崇拜意识。

  “求卓”具有鲜明而丰富的文化内涵。“求卓”自它诞生那天起就被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并一直受到宗教的浸染。它是民间舞蹈与宗教仪式相互交融的产物。“求卓”的表演有严格的程式,舞者多是成年男子,个头整齐,装饰整洁华贵。“求卓”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表演地点和时间只能在本地区的庙会和节日晚上,这些都反映了“求卓”神秘的宗教色彩。藏族人民还把他们相互依赖、互勉互助的群体情谊,熔铸在共同的歌舞之中,因此,“求卓”的舞体永远是多数的,是人群,而不是个体。“求卓”是展现群体舞蹈气势的典范,它的人数多时可达上百人,少则几十人。在祭祀场合每当太阳落山,人们身着盛装,燃起篝火,点起煨桑,翩翩起舞,阵容庞大,连续数晚,通宵达旦。

  现代生活的巨大变化改变了玉树藏族人民的社会生活环境,人们的观念也逐步更新。这种变化也影响到了“求卓”。现在“求卓”的表演场所不再只限于宗教活动和祭祀仪式,开始出现在人欢马跃的民间竞技场所,如一年一度的玉树“赛马会”等。在表现内容方面也突破了原有的宗教、祭祀内容的局限,更多地表现了现代玉树藏族人民的生活景象和精神风貌,突显了对现代生活的讴歌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演形式上,在传统的舞蹈画面的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构图,舞蹈的人数也大大增加,表演者的年龄更趋于年轻化,舞蹈节奏也随之提高。

  玉树卓舞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