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学术视野 » 保护经验保护经验

“非遗”传承,在生产中彰显生命力

发布时间:2011-01-13来源:邵荣英

     这几天,古镇安昌几家腊肠作坊都十分忙碌,一些单位、旅游商店的腊肠订单一张接着一张。“跟往年相比,今年特别忙,订单特别多。”在安昌老街上做腊肠的徐师傅一边灌腊肠一边说,自己做腊肠已经有10多年了,一直供应给柯桥的几家大酒店,今年很多单位找上门来订购。
    安昌腊肠销售红火与它的知名度有关。去年,“安昌腊肠制作技艺”列入第四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腊肠也成为古镇最受欢迎的特色产品。腊肠制作这项传统手艺的传承利用已经形成,成为景区老街的旅游景观,为当地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入。刚刚结束的腊月风情节,3天的腊肠销量达50多万元,同比去年增长了22%。
    “最初腊肠纯粹是作为酒店的特色菜,现在腊肠制作销售成了酒店的第二主业了。”安昌大酒店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酒店自开业以来就开始制作腊肠,随着安昌腊肠知名度的提高,酒店的腊肠销量也随之上升。现在,腊肠的销售已经成为酒店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价值,使其转化为文化商品,推向市场,进行生产性保护,这才是延续‘非遗’生命力的有效途径。”县“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王雷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展,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去年省文化厅组织开展的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评定中,我县王星记扇厂、仁昌酱园、会稽山酒业、塔牌酒业等4家企业入选。这些企业将“非遗”文化价值与企业产品相结合,深挖“非遗”的文化价值,走“非遗”产业化道路,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打开了产品销路。
    创建于清光绪十八年的仁昌酱园,曾以纯手工、纯天然制作酱油、酱货、腐乳而闻名国内外,其生产的酱品,曾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但进入市场经济之后,酱园的经营状况并不理想。近几年,仁昌酱园大做“非遗”产业文章,在企业转型升级中把恢复传统酱品作为主攻目标,利用酱油传统酿制技艺接连开发出红烧酱油、精品母子酱油、海鲜米醋等传统酱品,并把酱窝原汁予以收集提炼,从而恢复生产出酱中之王——酱窝油。该品牌的酱窝油同比市场上同类产品,价格要高40%左右,销量不俗。
    “是继续传承老手艺还是撇开老手艺随大流做新产品,这在企业内部也不是没有争论,但最后证明传承老手艺也能走出一条道来。在现代工艺发达的今天,传统的手工艺也有市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酒酿制技艺传承人潘兴祥,是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前几年,塔牌酒业看到了文化对产品价值的提升功能,大力挖掘黄酒的文化价值,除每年举办酿造节外,还和著名莲花落艺人胡兆海合作组建塔牌文化艺术团,唱响黄酒文化。2010年,塔牌黄酒的销量增长了30%。

文章:邵荣英(绍兴县报)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