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歌舞乐展演歌舞乐展演

似水流年歌为证 一舞一乐总关情

发布时间:2015-01-08来源:系统管理员

      非遗中心①近来做了一件很给力的事情,就是把历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内容做成了光碟和画册。难得清闲的日子,我信手选出一碟,聊做消遣。不知不觉竟沉醉其中,思绪也随着跳动的音符、流淌的旋律飞向了遥远神秘的大山深处......



山上金子树,金子阿诗玛,头顶红艳艳,手镯响叮当,

花包身上背,披风肩上挎,蓝色的衣服,黑色的裤子,

花样的双鞋,珠子当耳环,身材苗又条,脸蛋月亮白,

只有不看处,无处不美丽,美丽阿诗玛,美名天下扬。②


      我永远也忘不了第一次在石林撒尼寨子里听撒尼人唱《阿诗玛》时的感受。当大三弦响起,包着花包头的“阿诗玛”唱出第一个音符,我脑海中曾存有的所有歌声瞬间黯然失色,身上每根汗毛都激动得竖立起来,似乎风也不吹了,云也静止了,时光像黑白影片一下子退回到传说中的年代。我不懂他们的语言,却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也由此对民族民间艺术产生了深深的敬畏和由衷的喜爱。

   红土高原山高谷深、河流纵横的地形和温润舒适的气候,为云南26个世居民族提供了繁衍生息又相对封闭独立的生存环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它们植根于本民族生产生活之中,承载着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生命感悟,在民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歌舞乐活动,是民族文化最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载体。嘹亮酣畅的歌声是山寨静夜的花香,是荡涤灵魂的良药,是连接心与心的彩虹桥,记录着流逝的岁月,迁徙的艰辛和生命的奇迹。

      在楚雄的彝家山寨里,古朴神秘的古歌“梅葛” 源远流长。没有文字记载,全靠能歌善舞的彝民周而复始的口唱、耳听、心记传承保留下来,历经世代加工充实、梳理汇集,形成了一部篇幅宏大、演唱方式和内容相对固定的民族神话史诗。在高山野林里引吭高歌,那是粗犷嘹亮的“梅葛过山调”;节日聚会、婚丧嫁娶,要唱歌颂开天辟地、创世造物、成家立业的“老年梅葛”;青年男女情窦初开,“串姑娘房”唱出纯真爱情的是“青年梅葛”;还有幽默顺口的“娃娃梅葛”,凄婉忧伤的“梅葛离别调”等。彝族人民遵循这些特定的曲韵,凭着想象即兴填词演唱,“你是我的亲人,我要说给你听......”他们总爱深情地唱出这句开场白,继而用潺潺的歌声滋润你的心田。

      到大山深处,扎根基层,拜民间艺人为师。——这是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举办伊始就明确的方向。挖掘、整理、研究、加工、提升、创作......基层的文艺工作者把自己化成桥梁,让藏在大山深处的民族民间歌舞乐走到了展演的舞台,走向了更远的未来。在第七届歌舞乐展演上,取材于彝族“梅葛”的声乐节目《“梅葛”唉嘎哩》一经演出,就感动了在场的所有评委。4位老年梅葛、4位青年梅葛和13位娃娃梅葛共同表演,老少同台,连唱带跳,把“梅葛”在民间口耳相传的实情展现的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之所以可以跨过17个年头,成功举办八届,且每一届都惊喜连连、异彩纷呈,最根本的原因莫过于它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如星河般灿烂深邃的民间艺术文化资源。歌舞乐展演最初以实现每个民族一歌、一曲、一乐的“三个一”为起点。事实上,26个民族又何止26种歌舞乐?经过多次普查,全省收集到的民族民间舞蹈有1255个,舞蹈套路7818套,舞曲6950首、民间舞蹈传说547个,打击乐471首、民歌1352首。更不要说浩如烟海的戏剧、曲艺、史诗传说和民俗节日。八届歌舞乐展演所展现的不过是全省民族民间艺术的冰山一角,还有太多的惊喜等着我们去发现,太多宝藏需要我们去守护,太多美好盼着我们去传承。




啊呜依,今天是个吉祥的日子

我们祭天祭地敬祖先

蚩尤是我祖,长江是我源

千年迁徙苦,安身在南边

风调雨又顺,岁岁保平安③


      如果说声如天籁的民族歌曲是沁人心脾的甘泉,那么热情洋溢的民族舞蹈,就是点燃激情的熊熊火焰。苗族芦笙舞《赶花山》质朴纯真、编排紧凑,在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现场引发的掌声、欢呼声、赞美声不绝于耳。赶花山,又叫踩花山,是苗族传统的民族节日。节日当天,姑娘们盛装赶来,佩戴着精工细作的银首饰和刺绣饰品交相媲美。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斗牛、画眉、吹芦笙......尤数爬花杆最引人入胜。舞蹈《赶花山》恰到好处地对原有民间舞蹈做了提炼,在保持传统涵义的同时,去掉了繁杂沉重的饰品,扩大了舞姿的舒展度、灵活度,将吹芦笙、爬花杆和民族歌舞巧妙组合,使整部作品丰富了内容、提升了难度、提高了水平,产生了矫健有力、质朴醇厚又与众不同的视觉效果,捧回金奖也是实至名归。

   傣族曾被称为“摆夷”,意即“爱过节的民族”。无论是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国庆节还是三天一场、五天一次的“赶摆”,傣族人都要跳起柔美多姿的舞蹈,孔雀舞、鹭鸶舞、喜鹊舞、鱼舞、象舞、马鹿舞,热爱自然的傣族人民模仿着这些精灵般的动物,伴随着象脚鼓、铓锣的节奏,舞出了心中的祝福和甜蜜的喜悦。学舞要有庄严的拜师仪式:一柄芭蕉、一包饼干、三朵花、三根香、一包烟整齐地摆在托盘里。在众人的见证下,徒弟手持托盘跪拜师父。师父接过托盘,同意收你为徒,就要把毕生绝技传授于你了。我们坐在台下观看舞蹈,哪里能体会舞者“晚有弟子传芬芳”的愿望和舞蹈背后的这许多故事。细心的编导把师父授徒的情节加在了《马鹿舞》的开端,对马鹿舞教学中的舞蹈语汇——手语做了特写,开场就激起了观众的欣赏趣味和探索欲望。又在情节上巧妙衔接,方才还是围坐在一起听师父讲课的弟子们,眨眼间就变成了数匹可爱逗趣的马鹿,师父自然成了驯鹿师,师徒共舞,节奏明快,让人沉醉其中,回味无穷。

      原生态的表演往往含蓄着艺术的刻苦创造,艺术的成熟也就表现在这里,于纯真中蕴含丰富。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强调民间艺术的原真,但并不怕拍掉民间素材身上的“泥土”,而是支持适度的加工和创新。这里的“度”非常重要,既不能把节目做成民俗活动的现场翻版,更不能随意加工以至于面目全非。每届编导会上,奋战在一线的文艺工作者和省级、州市级的专家评委们都会齐聚一堂,交流心得、分享经验、总结教训,为下一届展演制定新的标准。在这一优良传统的指引下,我们收获了满篮满筐的甜蜜民间艺术瓜果。

      来过云南的人都知道,到了香格里拉,有藏族锅庄舞迎接你;来到玉龙雪山,纳西族的伙伴要拉你一起跳“热美蹉”;甚至在铺天盖地的“广场舞”领域,你也能看到各族的特色舞蹈,感受到云南独具一格的“最炫民族风”。八届歌舞乐展演积累的近500个优秀作品,很大一批已成为本地区、本民族的招牌节目,广泛应用在节日庆典、迎宾访友、旅游宣传等各个方面。比如彝族的《跳菜》,既在专业比赛中打败了众多对手,又将南涧的彝族打歌推向了市场。还有不少作品作为精加工原料被专业院团吸纳,然后展示在大大小小的舞台上,走出红土高原,走向五湖四海。比如《云海丰碑》、《彩云南现》、《舞彩云》、《云岭天籁》等节目,每一台都是在充分吸收各民族歌舞乐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作推出,每一台都拿了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金奖。

      与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齐名的,是全省新剧(节)目展演。新剧(节)目展演更侧重于鼓励提高专业创作水平,而不是突出“民族民间”;参与者也多是专业院团、专业艺人,不像歌舞乐展演以县上、乡镇上的基层艺术人员和民间艺人为主。相同点在于,二者都是由政府主导的,每两年一届的全省性大型文艺演出盛事(赛事)。这相辅相成的“双轨”模式,在过去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堪称助推云南民族艺术发展的两大实招儿。



月亮升起了,铜鼓敲响了

彝家倮山寨,歌声飞起了

唱起月亮歌,舞起撒荞歌

舂碓歌更欢,铜鼓歌更乐

好似一幅画,听暖心窝窝④


      灰白的基调,绣着古老图腾的图案,配以特殊的帽子、项链、腰带和项圈,彝族白倮人穿着他们素净古朴又做工精致的传统服饰登上了舞台。领唱的是一位年长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其余七位老人领着五个花蕾般美丽的小姑娘,还有一人在一旁敲起铜鼓伴奏。灯光闪耀的舞台让他们感到有些紧张和拘束,眼睛都不知该看向何处。可是熟悉的铜鼓声响起,他们的脸上立刻漾起了质朴的微笑,引吭高歌让整个舞台瞬间沉浸在温情满满的“倮寨飞歌”之中。

      铜鼓是见证白倮人上千年历史变迁的古老乐器,它是权力的象征、是驱邪祈福的神器。在文山州广南县古老的倮寨里,每年正月初二至十五,人们都会身着盛装聚在熊熊篝火旁、敲响铜鼓,通宵达旦舞蹈欢歌。铜鼓分公、母两种,公鼓代表太阳,母鼓代表月亮,两面铜鼓共同演奏可产生十二种不同的节奏,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份,因而铜鼓的演奏还蕴含着白倮人的历法文化。伴随着低沉浑厚的铜鼓声,彝族白倮人用低沉延绵的歌声歌颂月亮,歌唱生活。他们的歌声不是唱给观众的,他们也不懂舞台的艺术、表演的技巧,但厚重的历史和祖先的智慧给了他们强烈的自信,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埋藏在内心深处,一经触发,便焕发出强大的震撼力、感染力,撼动人心。

      每次去探访这些民间的非遗项目,总有一种眼角噙满泪水的激情,总有一种不能忘怀的情愫。在香格里拉,不论身材多么臃肿的藏族汉子,都能跳出动作灵巧、热情洋溢的锅庄。在纳西村寨,不论多么小娃娃都能比划惟妙惟肖的东巴舞。在瑞丽文化馆的简陋窝棚里,国家级传承人旺腊挥汗如雨,十几年如一日教孩子们跳舞。窝棚坏了,自己花钱修修补补,孩子们来了,管吃管住悉心照顾。面对艰苦的条件,旺腊仍旧嘻嘻哈哈跟孩子们开着玩笑,乐观地相信通过和自己这一辈民间艺人的努力,傣族的孔雀舞会一直欣欣向荣地传承发展下去。孩子们没有钱交学费,他就免费教;教室太窄了,他就把孩子们分成组,一组一组地教。他是孩子们最爱的“旺腊爷爷”,是村村寨寨公认的孔雀舞大师。他说:“我们小的时候哪里有什么教室,在田间也学、在水边也学,只要想跳,哪里都可以。所以我不去悲观,不管条件怎么样,都还是要把我们傣族的舞蹈传承下去。”在每一位民间艺人,每一位文艺工作者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心目中,云南民族民间的歌、舞、乐早已不再是单纯的休闲节目,而是高原大山的细语,是天地通幽的精灵,是令人敬畏的民族之魂,值得用一生去执着守望。

      在云南,守护精神的家园、弘扬民族民间优秀的传统文化已经越来越成为每个民族的共识。云南省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2000年,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率先颁布了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第一个地方性法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并且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集中展示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展演及其他活动”。这一条例的颁布,给全省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起到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也为2011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宝贵经验。2013年6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取代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随之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政府在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上所做的努力再多也都是外在保障。就像有位专家所说,如果一个非遗项目连它所在的地区和民族都不想保护发展,那无论我们做什么都是徒劳。


结 语


      我正在看一本书,叫做《你不知道的旧社会》。林希先生在这本小书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九十多岁素未谋面的陈先生,是生活在上海的天津人,因为读到了他写老天津的书,经常给他打电话。一次突然在电话里给他唱起了天津的儿歌“小小子儿,坐门墩儿,哭哭啼啼要媳妇儿”,令他深受感动,潸然泪下。民族民间的文化艺术就是我们带在身边的故乡,是民族的血脉,是祖先的智慧和精神!反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们应该深思,保护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时不我待,任重而道远!


注:①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②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声乐节目《曼昂阿诗玛》歌词

   ③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舞蹈节目《赶花山》歌词

   ④第八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倮寨飞歌》歌词


文章:李艾玲(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