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歌舞乐展演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简报(第十期)

发布时间:2011-11-28来源:佚名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简  报

(第十期)

展演组委会办公室编印                    2011年11月23日
                                                                                                                                                                                               

【州市新闻】

昆明市精心组织6个节目178人参加展演

    昆明市高度重视,精心筹备,共挑选6个节目、178人参加本届展演,是本届展演参加人数最多的代表队。
    10月15日,由昆明市文广体局和昆明市民委联合举办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选出了《花山之夜》、《过山数西》、《秧老鼓舞》、《牧羊情歌》、《维录姑》和《小河涨水漫山沟》六个节目参加此次全省展演。节目素材均来自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多次组织编导会,邀请专家对节目细节提出意见,充分保留“非遗”项目的原汁原味又兼具观赏性、传承性和艺术性。各个代表队演职人员对节目做了进一步完善。11月初,又组织专家到各县(市)区巡看评议节目,进行又一轮打磨。
    积极动员、精心准备参加展演,充分体现了昆明市对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高度重视和对文化强省战略的积极实践。


                      (昆明市文广体局 刘凤英)


      普洱市把哈尼族叙事长诗成功搬上舞台

    11月22日晚,普洱市代表队身着七彩斑斓的哈尼族服饰登上普洱大剧院舞台,灯光折射下,多声部的片断合唱,天籁般的歌声悠悠响起,观众们似乎走进了哈尼山寨、回到那遥远的昨天、回到了那些花开的日子、回到了那英雄殉难的悲壮场面。如泣如诉的歌声、哽哽咽咽的唱词揪紧了在场观众每一颗善良的心……,赢得大家热烈掌声。
    哈尼族叙事长诗《阿基•洛奇洛耶与迷扎•扎斯扎依》长期流传在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哈尼族支系碧约人聚居的村寨,有着上千年历史,共10辑1021行,既是赞颂劳动的歌,也是赞美纯真爱情的歌,更是赞颂哈尼族反抗压迫、争取自由的英雄颂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丰厚的民族底蕴,铸就了参赛曲目。创作人员无数次走基层串山寨,悉心聆听传承人的歌谣,记录每一个动人的情节,用《火塘•追忆》、《赶集•相遇》、《抗租•不屈》、《呼唤•祭魂》四个篇章演绎传奇故事。
52名演员有的是传承人、有的是民间艺人,还有的来自哈尼族山寨的田间地头。演唱情感真挚,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演出结束后,哈尼族同胞纷纷到住处探访演职人员,感谢他们把哈尼族几千年的传说搬上舞台。

(普洱市代表队  李伟忠)

大理州积极为歌舞乐展演增光添彩

    大理州代表队表演的苗族舞蹈“嘎蒙卡兜”,取材于大理州苗族歌舞之乡——龙街安吉,又称之为“蚩尤之舞”、“葛天舞”,有一千八百多年历史,有广泛群众基础,有很强的亲和力、艺术感染力和美学张力。服饰色彩斑斓,异彩纷呈,由生麻纺织而成,全套服饰重达14公斤。大理永平苗绣是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演员都是苗绣、苗族芦笙、苗族舞蹈的民间传承人。音乐取自于苗族原生态音乐元素,质朴清新,节奏明快,美丽动听。
    10月2日以来,所有编导和演职人员,都以高昂的斗志,严谨的台风,饱满的精神参加排练。大理苗家的传承人,负重14公斤的服饰,仅围裙就重达15斤,他们用质朴粗犷的歌舞深刻诠释了苗家人虽承载生活之重,却力求展现生命之美的乐观与豁达。舞蹈编排调度流畅,动作奔放,为表现大理苗族原生态舞蹈基础动作,强度力度较大,20名演员均脚踝肿胀,韧带拉伤,14名不同程度受伤,2名演员因伤重不能参加演出,1名女演员23日上午连排后,因疼痛难忍,打了封闭针,医生建议静养,但她依然坚持演出;很多演员因路途遥远,都晕车、腹泻、感冒,但大家都深刻认识到这次展演是实践行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具体行动,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具体体现,纷纷表示要为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增光添彩,再苦再累也要出色完成这次任务。


                           (大理州代表队  陶嘉隆)

怒江州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挖掘和展示

    怒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州内居住着12种少数民族,其中独龙族、怒族是独有民族,独龙族、怒族、普米族都是属于人口较少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进步,并在各自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丰富和创造着灿烂的文化。怒江州高度重视怒江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传承和展演工作。这次选送参加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四个节目都是各级保护名录中的项目,并都吸收该保护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参与。
    《木棉花开》是国家级保护名录《傈僳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摆时、优叶、木刮傈僳三大调的组合。本次参演,编导把这三大调揉合在一起进行展示,用民间淬取几千年的不同曲调演唱同一个内容。有多声部的天籁之音,有男女对唱的浓情蜜意,还有娓娓道来的木刮风格。并由国家级传承人李学华,省级传承人何遗志,民间艺人方花妞妈、付大益扒等领唱。
    《阿友卡达苏》是省级保护名录怒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中的一项内容,源自怒族传统的民间达比亚弹唱,亦歌亦舞,亦庄亦谐,从曲调到舞步都散发着典型的怒族传统文化风格。
    《独龙姑娘的舞》是省级保护名录独龙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中的一个子项目,以独龙族传统的音乐和舞步表现独龙少女的勤劳、朴实、灵巧。
    《傈僳邓时阿拨然》是州级保护名录傈僳族舞蹈牵俄的一种,也被称为怒江的踢踏舞。通过编导的创意,融傈僳人民“手抓饭”礼仪和传统的左脚舞为一体,表现了傈僳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客人的尊重。
    参展节目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结果,也是怒江举办乡级农民业余文艺汇演的成果,更是怒江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挖掘整理的结果。


                          (怒江州代表队  杨赓源)


昭通市代表队组织为演员过快乐的彝族年

    展演第二天(11月22日),恰逢彝族的新年。昭通市代表队的多名彝族同胞,因参加歌舞乐展演,不能在彝族年之际与家人团聚。带队领导考虑周详,精心组织,在驻地宾馆举行欢快的彝族酒歌晚会,让队员共同渡过了一个快乐的彝族年。
    彝族年是彝族同胞的重大节日之一。根据彝族自己每年10个月,每月36天的历法推算而来。


                        (昭通市代表队  杨志松)

                                                                                                                                                                                               
  
    报: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关领导
    送:云南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组委会各部室、新闻媒体
    发:各州市代表队
                                                                                                                                                                     (共印200份)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