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歌舞乐展演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简报(第十一期)

发布时间:2011-11-28来源:佚名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简  报

(第十一期)

展演组委会办公室编印                    2011年11月24日
                                                                                                                                                                                               

【展演快讯】

歌舞乐展演精彩节目送区镇

    11月22、23日,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启幕的第二天,由部分州市代表队组成的演出队伍,每天分两个小组,奔赴普洱市的思茅区红旗广场、宁洱县磨黑镇的阿诗玛广场,为当地的群众送去文化大餐。
    22日上午,由省文化厅副厅长熊正益带队的演出队伍到达电影《五朵金花》、《阿诗玛》的主演杨丽坤的故乡磨黑镇时,该镇的阿诗玛广场已经装点一新,热情的群众把广场围个水泄不通,都想看看省里带来的精彩演出。
    宁洱县副县长杨春高也来到磨黑镇,与当地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杨春高副县长对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的举办表示祝贺,对组委会将优秀展演节目送到磨黑表示感谢,对各州市演职人员表达了宁洱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向大家发出到“风情宁洱,魅力茶乡”的热情邀请。
    迪庆州、怒江州、临沧市、曲靖市、保山市、丽江市6个代表队带去的15个节目,使当天的阿诗玛广场成为一片欢乐的海洋,藏族舞蹈《欢乐的弦子》、彝族歌曲《海腔》、布朗族歌曲《哥耕田地妹当家》、器乐《唢呐吹绿黑惠江》、傈僳族歌曲《牧歌》等精彩节目,使近千名观众陶醉在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歌声、器乐、舞蹈的表演中,整个广场小红旗舞动不停,小巴掌(道具)响个不停。
    当舞蹈《傈僳邓时阿拔然》中的演员带着牛羊道具在舞台上表演诙谐有趣的舞蹈动作时,引来该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三年级的小李瑞张大嘴笑得停不下来,问他觉得叔叔们演得怎么样?他掩住嘴说“好看!”问他还要不要再来演出?他干脆地说:“要!”
    观众中还坐着一群群身着哈尼族、彝族服装的农村妇女,专注地观看着每一个节目。她们并不上台演出,他们是该镇26支农村文艺演出队的队员,起了一个大早,从各个村寨赶来,为的是好好观摩学习一下。来自磨黑镇把边村岔河小组的胡德英说,她们平时在村里经常组织演出队跳“三跺脚”、“芦笙调”等,这次看到这么多和她们相似的民间艺人表演各个民族的歌舞,真是很开眼界。
    台上的很多演员皮肤黝黑,脸膛红亮,挥动着在田间地头劳作的粗糙大手,其间有两鬓花白的老者,有5、6岁的小孩,他们弹弦子、吹唢呐、敲象脚鼓,边歌边舞,边吹边弹,这种表演形式给磨黑观众带来一种不一样的感觉。
    演出结束后,一个老大爷问:“下一次什么时候来演?”演员们都笑了。
    同样的场景也发生在思茅区的红旗广场,市民们听见广场的热闹声,也放下手中的家务赶到广场,占据有利地形好一饱眼福。一些摄影爱好者还搬来了他们的“长枪短炮”,摆出专业姿势拍几张精彩瞬间。虽然有些民族的语言不大能听懂,但一副副全神贯注的神态还是把演员们感动了。
    展演节目走出大剧院,走到基层群众中,带去的何止是欢笑,更是文艺演出改变形式,与群众心与心的沟通和联系。              
                          

(省文化厅办公室 王涓)


全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下基层演出活动圆满成功

    11月22、23日,参加全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的代表队分赴思茅区红旗广场、宁洱县磨黑镇阿诗玛广场演出,共为当地群众奉献了约40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在两天的时间里,当地群众以击鼓传花的方式互通消息,蜂拥而来,共同分享文化艺术大餐。初步统计,观众逾5000人次。
    此次下基层展演节目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真实展现我省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的特色内涵和艺术风格,充分体现了民族民间艺术的本真性,并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和观赏性,深受群众欢迎。
    舞蹈《彝族秧佬鼓舞》粗犷豪放、刚柔并济,欢快强劲的气势令人精神振奋;《甩发舞》以佤族姑娘飞舞的黑发而扬名,被誉为“会跳舞的黑头发”,节奏强烈,动作潇洒优美,剽悍与温柔、刚健与飘逸融为一体。《目瑙韵》充分融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元素,将文本故事用拟人化的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并运用灯光、舞美、等辅助手段,生动解构景颇族神秘而悠远的民间传说。器乐演奏《唢呐联手奏》不仅多人联手吹奏唢呐,而且自己在吹奏的同时又可帮其他人弹指,可谓形式独特,技艺高超,场面蔚为壮观。《撒弦》演奏过程中,既传承了传统手法,又融进了时尚元素,使得场面热烈欢快、诙谐感人。声乐节目《毕摩•喀红呗》运用原生态毕摩唱腔及喀红呗舞蹈动作整理而成,表演时唱腔及主要演员均由当地毕摩阿依古瓦、甲拉瓦切等担任,表现了宏大的民俗礼仪情景。


                        (普洱市文化馆  罗杞而)


【媒体采访】

五支代表队同台献艺 演绎少数民族风情

    普洱日报讯  11月23日晚,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一台演出在普洱大剧院上演,普洱市、楚雄州、文山州、西双版纳州及玉溪市五支代表队同台献艺,从视觉到听觉为在场的观众奉上了一台精彩的演出。
    演出在普洱市代表队带来的《跳摆》中拉开了序幕,只见身着盛装的拉祜族男女或敲着象脚鼓,或跳起欢乐的摆舞,向在场观众展示了浓郁的拉祜族风情。紧接着,文山州代表队带来的节目《灯弦舞》让人叹为观止,只见姑娘小伙们头顶一盏盏燃烧着火焰的明灯,进行着跳跃、弯腰等动作,他们精湛的技艺博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楚雄州代表队带来的舞蹈《古老的跳虎节》更是让观众大开眼界,只见演员们身着虎皮花纹的衣服装扮成老虎,跳起了古老的“老虎笙”,以驱邪除祟,求虎神守卫……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里,从舞蹈到声乐表演以及器乐演奏,5个州、市代表队分别展示了彝族、佤族、基诺族、壮族等不同的少数民族风情,让在场观众目不暇接,掌声不断,甚至在演出结束后还有很多人意犹未尽不愿离去。
    据悉,本次展演共有三台演出在普洱大剧院上演,17支代表队将在三天的演出中轮番上演精彩节目,演绎原味民俗。


                              (记者 马雨果)

全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首台演出登场

    普洱人民广播电台报道   11月22日晚,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一台演出在普洱大剧院华丽登场,来自普洱、楚雄、文山、西双版纳、玉溪的5支代表队为观众带来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21个充满原味民俗的歌、舞、乐节目。
    演出在普洱市代表队的拉祜族舞蹈《跳摆》中拉开序幕。此次展演,楚雄的声乐《查姆古歌》、文山的舞蹈《灯弦舞》、玉溪的声乐《教牛歌》、西双版纳的舞蹈《基诺大鼓舞》等节目都各具特色,充满着浓浓的民族文化气息,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一种“原汁原味”的感觉,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东道主的普洱市代表队更是为家乡人民带来了舞蹈《跳摆》、《甩发舞》,声乐《阿基•洛奇洛耶与迷扎• 扎斯扎依》、《寻源•古歌》以及器乐《佤山鼓韵》5个风格各异的精彩节目,博得观众阵阵掌声和叫好声。
    演出节目多以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选用当地民间流传并通过适度艺术加工或自创的民族民间歌曲整理、提炼、改编而成。旋律优美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当地民族文化品牌,还有部分节目参加区域性、国际性文艺演出活动获得好评。
                                      

(记者 茶春燕)


云南千余名民间艺人携歌舞乐农村秀“宝”

    中新网普洱11月22日电    欢快的弦子舞,婉转的海菜腔,悠扬的牧歌……11月22日,云南省普洱市宁洱县磨黑镇沉浸在一片歌舞的海洋里,来自云南的1100多名民间艺人带着63个民族民间歌舞乐节目齐聚当地的阿诗玛广场秀歌舞,给这座滇南盐都的广大群众带来了一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盛宴。
    当天一大早,磨黑镇的村民们都纷纷聚集到阿诗玛广场上观看歌舞表演,当地一位大妈激动地说,镇上好多年没有这么热闹了,她出来买菜,看到表演太精彩,就一直看,几乎忘记回家做饭。
    本次演出的节目大多为云南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目内容多以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素材为基础,选用当地民间流传并通过适度艺术加工的歌曲或自创的民族民间歌曲整理、提炼、改编。旋律优美流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一棵树、一朵花、一片叶子、一只小动物,我们都可以用一首歌来唱它”,怒江傈僳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学华说。他们这次表演的声乐《木棉花开》是一首原生态的傈僳族乐曲,其中包括木刮和摆时等内容,整个曲目没有任何普通话唱段,均是带有浓郁傈僳族特色的民间唱法。李学华说“我们唱的是万物,传达的是最原始最虔诚的崇拜。”
    据了解,该活动是云南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活动中的一部分,为期五天,来自云南省16个州市的表演队和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云南民族村代表队将在普洱市不同村镇的广场上轮番演出。
                           

 (记者  和晓莹、张珺)


艺人基层“秀”歌舞乐 市民乐享艺术盛宴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下基层慰问演出在思茅区和磨黑镇上演

    思茅区
    普洱日报讯   11月22日上午,思茅区红旗广场前人头攒动,歌舞飘扬,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的活动之一——下基层慰问演出在这里举行。此次演出共有昆明、红河、大理、德宏、昭通五支代表队参加。虽然没有华丽的灯光和绚丽的舞台,可是,演员们依旧认真对待,为在场的观众奉上了一场精彩的演出。
    慰问演出在昆明市代表队表演的舞蹈《彝族秧佬鼓舞》中拉开了序幕,强劲的鼓点和演员们奔放的表演牢牢吸引住了在场观众们的眼球,现场掌声不断。红河代表队表演的舞蹈《搓绳子》让现场观众称奇不已,原来日常生活中的搓绳子也可以运用艺术的手段把它搬上舞台,真是好玩又好看!紧接着,昭通市代表队带来的《苗家男子板凳舞》借助板凳这一工具,配以苗家小伙激情四射的演绎,把演出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演出中,各代表队轮番上阵,精彩不断,用舞蹈和歌声尽情展现着我省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演员们精彩的演出博得了在场观众的阵阵掌声,两个多小时的演出在现场观众的意犹未尽中划上快乐的句号。
    红河州代表队的张寿元说,虽然还要参加比赛,可是,慰问演出这一活动是一定要参加的,我们整个代表队早早地就起来化妆和彩排,争取把最好的节目,把红河州的民族风情展现给观众。服务大众,欢乐基层是我们文艺工作者应该做的事情。
    市民李梅说:“今天的节目真的太好看了!能在一台演出中能欣赏到不同地方的民族风情,实在很难得,希望这样的机会能够再多一点!”


                                   (记者 马雨果)


    在磨黑
    普洱日报讯   11月22日上午,省文化厅副厅长熊正益率曲靖市、保山市等6个州(市)代表队来到宁洱县磨黑镇,为当地村民献上了15个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歌舞乐节目。
    迪庆州代表队的藏族舞蹈《迪庆鼓舞》曾获得云南省第六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金奖,这次他们带来了全新编排的藏族舞蹈《欢乐的弦子》,一亮相便博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曲靖市代表队带来的节目《海腔》描绘了彝族男女在田间劳作的场景,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舞蹈《独龙姑娘的舞》是怒江州代表队带来的节目,歌颂和赞扬了美丽的独龙族姑娘的勤劳与善良,怒江州的另一支舞蹈《傈僳邓时阿拨然》诙谐风趣,惹得台下观众笑声不断;临沧市代表队的舞蹈《稿西尾嘿》是与我市西盟县《木鼓甩发舞》截然不同的一支甩发舞,在原生态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现代的舞蹈元素;保山市代表队的器乐表演《唢呐吹绿黑惠江》由10位男子共同配合完成,9位男子一同吹响唢呐,精湛的技艺表演让观众在一饱耳福的同时也一饱了眼福。此外,《木棉花开》、《傈僳情律》、《傣族情调》、《牧歌》、《布鲁比》等歌舞乐节目反映了云南少数民族崇尚自然、憧憬美好生活的愿望。节目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磨黑阿诗玛广场顿时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记者  张淇)

拉祜老人用三分之二生命吟唱民族史诗

    中新网普洱11月23日电 “牡帕密帕,牡帕密帕......”在舞台的中央,一位已经65岁的拉祜族老人低声吟唱着,年轻人安静地围坐在他身边,听着老人那悠长的调子。
    23日,在此间举行的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现场,记者见到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李扎倮,也第一次听到了由他所传承的拉祜族创世神话——《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流传最广的一部长篇诗体创世神话,属拉祜族口述文学,流传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全诗共17个篇章,2300行。“牡帕密帕”是拉祜语译音,意为“造天造地”。李扎倮老人是少数能够完整吟唱《牡帕密帕》的拉祜族人,这首需要演唱三天三夜的诗歌,记录了拉祜族人的来源,是拉祜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扎倮老人告诉记者,他从13岁开始学习《牡帕密帕》,到了40岁的时候才出师,才能够完整的演唱《牡帕密帕》。演唱《牡帕密帕》需要用拉祜古语,主要依靠的是老人口口相传,没有特定的稿子,要学唱《牡帕密帕》要从拉祜古语开始,再加上《牡帕密帕》是一首长诗,所以学习《牡帕密帕》成了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普洱市代表队的扎发介绍,《牡帕密帕》内容叙述了天神厄莎创造日月星辰、天地万物,播种葫芦,孕育人类的祖先扎迪娜迪的故事。2006年,《牡帕密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多在传统节日和宗教活动期间说唱。
    李扎倮汉语说得不太好,但每当提到《牡帕密帕》,他就会唱起来。这位质朴的拉祜族老人,用去自己生命三分之二的时间,学习《牡帕密帕》,只为了让拉祜族的百科全书——《牡帕密帕》得以代代相传。现在李扎倮收了许多徒弟,有47个已经出师。
    李扎倮欣喜地说,“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所以很多年轻的拉祜族人愿意来学《牡帕密帕》”。
                         

(记者  张珺 和晓莹)

                                                                                                                                                                                               
  
    报: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关领导
    送:云南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组委会各部室、新闻媒体
    发:各州市代表队
                                                                                                                                                                     (共印200份)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