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合作交流 » 歌舞乐展演歌舞乐展演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简报(第十三期)

发布时间:2011-11-28来源:佚名

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简  报

(第十三期)

展演组委会办公室编印                    2011年11月25日
                                                                                                                                                                                               


【文化风采】

“非遗”传承人演绎七彩云南民族文化风采

    11月22日,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第一场演出如期开始,第一个节目是由普洱代表队表演的拉祜族民间传统舞蹈《跳摆》,一群舞者在变换的节奏中不断变换着动作和队形,忽然,一位年近80岁的奶奶摆动着双臂,从舞者中缓缓走出,和大家一起边歌边舞,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仍精神饱满,专注认真。场上的观众先是一阵惊讶,接着便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奶奶的敬意。这位叫李娜列的老人,是一位省级非遗传承人,她所传承的《摆舞》,2006年列入云南省第一批“非遗”保护名录。
    这样的情景,在此次歌舞乐展演中多次出现:有时,是一位鹤发的老者,有时是两位中年的壮汉,有时,又是几个年轻的妈妈,他们或独自吟唱,或与民间艺人共舞,或手持乐器边弹边唱,或在演员队伍中领唱领舞。
    作为本次展演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非遗”传承人,以及他们带来的获国家级、省级、州(市)级的“非遗”保护项目改编的歌曲、舞蹈、器乐。据统计,有30位国家级、省级、州(市)级非遗传承人,参与了20个节目的演出。63个展演节目,全部来自民间,以民族民间传统歌舞乐为元素,经过整理、提炼、加工而成,其中2/3的内容,是国家级、省级、州(市)级“非遗”保护项目。如首批入选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录”的《傣族剪纸》为题材改编的傣族舞蹈《剪》,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僳傈民歌》改编的僳傈民歌《木棉花开》、《乐作舞》改编的哈尼舞蹈《搓绳子》;省级“非遗”保护名录《跳三桩》改编的苗族舞蹈《三桩是鸟窝》;州(市)级“非遗”保护名录《板凳龙》改编的苗族舞蹈《苗家汉子板凳舞》、《神灯舞》改编的彝族民间舞蹈《灯弦舞》……
    这些深藏于民间的原生态歌舞器乐,得益于众多传承人多年坚持不懈的收集、整理、传承,得益于众多民间艺人的学习、展示、传播,更得益于广大基层文化工作者的保护、发展、弘扬。
    红河州选送的州级“非遗”项目哈尼族舞蹈《地鼓舞》的20余位演员,全部来自红河县架车乡妥女村的农民,其中州级传承人有李克保、李举沙、李期干等5人,县级传承人有马九崩、李上努力等6人。她们放下田间的农活,穿着自制的哈尼服装,扛着自制的地鼓,走进了普洱大剧院。
    楚雄州选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彝族说唱《梅葛 唉噶哩》,由4个老人、4个青年、13个儿童组成,以口耳传承的方式演唱老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其间,就有三位国家、省、州级“非遗”传承人出演,分别是国家级梅葛传承人郭有珍,省级梅葛传承人罗英,州级梅葛传承人罗文辉。
    有些民间歌曲,特别是众多散落在各民族的神话史诗,这次通过“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的吟唱,走进观众的视野。哈尼族叙事长诗《阿基•洛奇洛耶与迷扎•扎斯扎依》、拉祜族创世史诗《牡帕密帕》、彝族民间史诗《查姆古歌》,大多都是口述文学,通过传承人的传唱得以保留。而这些传承人,难以想像是用什么样的精神和毅力,几十年如一日,把这些当地群众都感到深奥难懂的古语坚持传承下来。《牡帕密帕》的传承人李扎倮老人,从13岁开始学习,到40岁才出师,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献给了《牡帕密帕》。
    省级“非遗”传承人,丽江华坪县的蔡学珍,带着她的14个农民女弟子,坐了2天的汽车,从通达乡丁行政村赶到普洱,为观众们演唱了由她修改完善的傈僳族民歌《牧歌》,今年54岁的她已经学习并传承这些民族歌曲40年。如今,她已经带近百名学生。而她的一个学生蔡国芬,一个17年来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女孩子,坐着汽车一路吐到普洱,坚持参加下乡演出,在大剧院的舞台上支撑不住,住进了医院,还一个劲地自责,怕影响了《牧歌》的比赛成绩。
    这些仿佛天籁之音的歌声,这些深藏民间的乐曲,这些率真质朴的舞蹈,通过歌舞乐展演,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不华丽,但多彩;不精致,但本真;不震撼,但却如山间清泉,滋润着我们每个人,记忆长留心间。
                        

(省文化厅办公室 王涓)

  感到身上的责任更重了
——记怒江州代表队民间艺人何贵志

    何贵志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是怒江州傈僳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生活的泸水县泸水上江乡新建村是省里命名的傈僳族民间歌舞保护区。
    他从小十分酷爱傈僳族民间歌舞艺术,到处拜师学艺,很早就学会了傈僳民歌摆时、木刮、优叶三大调,还会瓜克、牵俄等民间舞蹈和起奔弹唱、笛哩图吹奏、二胡拉奏等器乐演奏,是当地吹拉弹唱无所不能的文化艺术人才。几年来,他先后牵头组建了新建村民间艺术团,州县文艺团队退休干部艺术团,跑县里、州里、省里汇报工作,筹集10余万元资金为艺术团购置灯光、音响和演出的服装、道具和必要演出设施;带着艺术团到德宏、保山和州内进行交流和巡回演出,每逢年节和州县重大活动,都主动要求参加,并在村里新年时举办文化周活动,为傈僳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作出了积极贡献。
    如今,何贵志虽已年过花甲,但对傈僳族文化艺术的痴情不减、热情不退。他请来州县艺术团队的退休专业人员和在职的专业人员举办民歌演唱培训斑、器乐演奏培训班,对村里在家务家的年轻人和留守家里的中老年人进行传统文化的培训,建立自己的培训和传承体系。被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后,他更感到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传承积极性更高了。
    这次展演,他十分珍惜被抽调参加《木棉花开》节目的演出机会,每天跑七八公里参加排练,从不迟到早退,认真态度远远超过了年轻演员,表现了一位民间老艺人的良好风尚。在普洱座谈会上,老何深有感触地谈到,各民族都有很多很好的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祖先创造并留下的宝贵资源,我们一定要抢救好、保护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参加这次展演,看看其它州市的节目,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是一次很好的学习、借鉴机会。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切实感到身上责任更重大了,一定要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贡献余生。


                   (怒江州代表队  杨赓源)

 

【学习交流】

          学习传统歌舞    汇报传承成果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鼓舞下,云南民族村一行70余名员工来到美丽妙曼的普洱市,兴致勃勃地参加全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满台飞舞尽是璀璨花,满场赞颂都是传统美,看到各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各族民间歌舞乐保护与传承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大家深受鼓舞,都说:“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特别是学到了歌舞乐知识和展示技巧,难得,值得!”
    云南民族村是省文化厅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也是省民委命名的“民族文化基地”,拥有25个少数民族的年青文艺队伍,在 “传承文化,引领欢乐”的核心价值理念统领下,经过多年努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保护队伍的建设初具阵容,引进、培养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初显成效。彝族青年罗凤学,曾在“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潜心学习,得到真传。绿春县彝族民间流传的《栽秧神鼓》节目,就是他曾被省有关部门选中,两次出访美国,引起轰动的与别人合作在民族村排出的24套打法。这次展演,他还要汇报震撼人心的《祭天神曲》节目。参加本次展演的声乐节目《水田欢歌》、《山谷回声》。编排成熟度与观赏性、规模化效应,都得到了充分提升和表现。


                                (云南民族村  叶铸)


展示民族艺术风采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每两年一届的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11月21日在中国茶城——云南普洱隆重开幕了,能够参加展演,对我这名从事了十余年音乐教育工作的教师来说,是人生中第一次,对一个文化工作者来说是无比的荣幸和受益非浅。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会,聚居了二十余种民族,每个民族都以多彩的歌舞乐来展现自己的民族风情和幸福生活,这是我们的财富,是云南人的骄傲。
    本次展演有十七支来自全省的代表队,是一次文化艺术的较量,也是各民族间的交流,每个参赛队在舞台上都尽情地用自己甜美的歌声,优雅的舞技和最真实的情感来展现本民族的风采,博得热烈掌声。作为演员,我们知道掌声的后面蕴藏了多少艰辛和汗水。
    红河州代表队准备了三个参赛节目。有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乐作舞”为题材的《搓绳子》和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为题材的《布谷鸟叫了》,还有以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题材的《打地鼓》。演员大部分来自村寨和传习馆,也有很少的是文化馆、歌舞团及人民教师。虽然是临时组织的团队,但大家非常积极、态度认真、服从编导安排,充分体现了有组织、有纪律的团队精神。俗话说:“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段时间的辛苦排练,就是为了在全省的文艺界专家、各州市的同仁以及普洱市人民面前,展现红河州代表队热情、奔放,独具一格的民族民间文艺。全体演职人员有信心,演好我们的歌舞,亮出我们的风采,打响我们的红河。
                      

(红河州代表队  黄英祖)

山村哈尼文艺表演队的荣耀

    红河州参加展演《打地鼓》节目的演出队,来自红河县边远的架车乡妥女村。妥女村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哈尼小村寨,每逢哈尼“十月年”期间,村里的男女老少皆打起地鼓,跳起乐作祈求天神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保佑幸福、吉祥。这种活动从古延续到今天,当地人称妥女为地鼓舞之乡(村)。
    今年 “中国•红河哈尼长街宴歌舞”展演,地鼓舞被红河州文化馆专家看中,并推荐参加全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听到地鼓舞将参加展演的消息,妥女村的男女老少异常兴奋,特别是我们这支队伍更是无比激动。作为最基层最偏僻的村级文艺队,能代表红河州450多万各族人民参加全省歌舞乐展演,把地鼓舞搬到省级展演舞台,向各州市代表队学习,我们十分自豪,感到无尚光荣。
                        

(红河州代表队  陈智聪)


【观察思考】

这边风景独好
  ——记云南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

    这是一扇窗,推开它,收获的是满目的惊喜;这是一条道,通往的是云南二十六个民族五彩缤纷的文化之旅。五台演出,共六十三个节目,来自全省各个角落,拾掇起来,却是一串串光彩夺目的珠玉。有人感叹,从事民族文化挖掘工作的人们好比“淘金人”,虽有异于沙里淘金,却同样需具备一双明亮的慧眼,我们所依存的文化中原本就有无数美丽的、值得珍惜的东西,却因习以为常而不以为然。
    展演,亦是一种展示。此次在妙曼普洱举办的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就是一次盛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宣传,意义十分重大。首先,展演对“非遗”传承人及工作者都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对那些寂寥守护传统文化家园的人来说,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肯定就是最大的慰藉。其次,搭建这样大型的展示平台不仅利于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而且对提高民族文化工作者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助益颇大。
    此次展演有几个特点值得一提:一是展演活动走出剧场。展演中,将部分优秀节目搬上广场、送到基层,为广大民众演出。这是最让人赞赏的亮点之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将宣传、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深化,深刻体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回归。二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有节目均取材于各民族民俗文化生活。例如取材生活中的祭祀、婚嫁等节庆礼仪,在充分尊重其思想内涵、体现其传承性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升华,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之饱满、丰厚。这是非常明显的进步,是不断探索、实践的结果。
    当然,也应清醒地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是一项浩大工程,展演只是保护传承“非遗”的方式之一。笔者非常赞同黄峻厅长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四点”思路,即从事文化工作就是要从民族文化中挖掘特点、发现亮点,使之成为卖点,最后争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做到这样,传统文化就“活”了,工作才算是做到了家。文化产业是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当前的社会环境也十分有利于文化工作的开展,我们更应解放思想、不拘一格求发展。但这并不表示可以没有任何底线,民族文化本真性原则是必须坚守的。因此,文化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很重要,扭曲、异化甚至于丑化优秀民族文化的行为要坚决抵制。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边界逐渐消融的今天,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守护精神家园。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就守住了“生命之源”,护住了我们的“文化之根”。
    云南,这方神秘热土,此时此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春天正在到来。请看,这边风景独好!
                    

(昆明市文广体局  刘凤英)


民间老艺人的感慨

    看完云南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第一、第二台演出,怒江州代表队组织几位民间艺人和编导进行了专题座谈,大家各抒已见、畅所欲言,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李学华说,我省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看了两台展演,开阔了眼界。虽然听不懂演唱语言,但音乐和舞蹈没有民族界限和隔阂,完全能从他们的音乐和舞蹈中感受到其它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也能从中领悟到他们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这种观念在我们民族文化中也能充分反映。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一定要保护好、传承好。省级民间艺人何贵志谈到,我们省有许多民间传说、歌谣和民族创世史诗都体现在火塘边和祭祀活动中,都是通过民间艺人传承的,我们要很好地学习其它州市的表演形式,把自己很多类似的内容也搬上舞台,通过省里提供的舞台机会与其它民族进行交流。民间艺人方花妞妈反映,这两台节目太精彩了,虽然听不懂他们的话,但音乐很好听,舞蹈很好看,服装很漂亮。我们如果能得到政府的更多支持和投入,也能做得更好。编导密航英说,我已经参加过几届的歌舞乐展演了,对这届展演出有三点最深的感受:一是国家和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本届原生态展示特别浓郁、特别突出;二是开阔了眼界,民族民间歌舞乐的内容很多,很广泛,表现形式也多样化,只要想得到就能在舞台上表现,这对编导来说感受尤为深刻。这些节目中表现的既有民间故事,民间传说,又有民间技艺,对我们今后的资源挖掘启发很大;三是云南非物质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编导人员要认真向民间艺人学习,吸取民间文化精华,搜集素材,开阔思路,提高水平。
                          

(怒江州代表队  杨赓源)


初到普洱受益良多

    11月21日,红河州代表队在州文化馆专家、老师的领导下,带着向往,带着期盼,来到了堪称“森林之城”的普洱市,参加省第七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初到普洱参加展演,感触颇深。
    感触之一  市政建设让人流连忘返。21日下午,我们经过4小时的乘车抵达了普洱市朝林大酒店。进入普洱市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座漂亮无比的高楼大厦和一条条规划整齐的街道。街道两旁栽种着花草树木,从远处看似一座美丽的花园,走进城区似乎在森林中散步,让人感到很舒服、凉爽,尤其是那新鲜的空气和环境;让人心旷神怡,真不愧是养生的天堂。
    感触之二  观看演出,令人振奋。21日晚,我们观看展演开幕式迎宾晚会,感觉普洱市举办这台晚会下了很大功夫。晚会上,每首曲子,每场舞蹈都最具代表性,曲子好听,舞姿优美,而且都是原生态的歌舞乐。演员表演动作到位,体态好,精神饱满,有激情,令人百看不厌,他们的精神风貌很值得学习。
    感触之三  与各州市演员同台演出,受益良多。22日上午,红河、昆明、大理、德宏、昭通五个州市代表队前往普洱市红旗广场演出。不同民族的歌舞乐节目,代表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他们同台演出,学到了许多表演艺术和好的经验,也看到了不同民族风情习俗和各地对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应多举办这样的活动,让各州市彼此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不断促进艺术发展、提高表演水平。
    我们从遥远的红河山区,从泥土芬芳的哈尼村寨背起地鼓来观摩、学习16个代表队的民族民间歌舞乐风采,感到无比高兴、无比快乐,无比自豪。学到了很多用金钱买不到的、平时很难看到东西,装在了脑海中。衷心感谢省文化厅、省民委、普洱市政府搭建了良好的展示才艺和学习交流的平台。回去以后,我们会更加努力地打好鼓、跳好舞,同时更进一步挖掘本土民族文化,为推动云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绵薄之力。
              

(红河州代表队  陈智聪)

【先进事迹】

   既然来了 再疼也得参加演出
——记怒江州代表队民间艺人车四恒

    车四恒是怒江州代表队的一名临时演员,是省级民间工艺师。他不仅能制作傈僳族民间乐器起奔、笛哩图等乐器,而且十分熟悉并酷爱傈僳族民间艺术,能唱会跳,还能创作。二十多年来,创作了一百多支曲子,很多曲子脍炙人口,久唱不衰。如《傈僳欢歌》、《傈僳酒歌》、《约尼施尼桌子来》、《啊怒对》等,深受群众喜爱和欢迎。展演中,他负责《傈僳邓时阿拨然》节目的音乐整理和填词,并作为主演参加演出。20天前刚做了青光眼手术,医生一再叮嘱他要静心休养,但他一天也没休息就投入紧张的创作和排练。他说,省里给我们创造了展示民族艺术的机会和平台,决不能放弃,这点小手术不算什么。            
    没想到, 11月22日,他肾结石突然复发,但节目都已排定,作为主演,他真要上不了台就不能正常演出。怒江州的领队、编导虽然什么都没说,并安慰他安心治病,但心急如焚。车四恒似乎看透了大家的焦急心理,强忍疼痛平静地对大家说,不用急,输点液就会好的。
    23日上午,他输完一组液体,疼痛缓解后,请求医生开一些止痛药,立马赶来彩排现场,坚持参加了晚上的演出。他对民族艺术的热爱和执著,让怒江州代表队的所有演职人员敬佩。
                            

(怒江代表队  杨赓源)

                                                                                                                                                                                               
  
    报: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文化厅、省民委、普洱市委、普洱市政府相关领导
    送:云南省第七届歌舞乐展演组委会各部室、新闻媒体
    发:各州市代表队
                                                                                                                                                                     (共印200份)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