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市四项传统技艺上榜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浙江省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义乌市的金华道情(义乌)、罗汉班、后宅高跷、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等四项榜上有名。记者另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其中金华道情(义乌)、罗汉班、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等三项现正向国家有关部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金华道情源于义乌,《辞海》1989年版有“湖北渔鼓、义乌道情”的记载。据义乌县志记载:道情源于唐代《九真》、《承天》等道曲,原在道观内所唱的“经韵”,文体为诗赞体,后吸收词调、曲牌,演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也称道歌。南宋时,开始用渔鼓《道情筒》和指拍作伴奏乐器。这次金华道情(义乌)被列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义乌市种蔗历史悠久,所产红糖久负盛名。用牛力木车绞糖的方法一直延续至上世纪70年代,目前,木车牛力绞糖现象只剩残迹。这次木车牛力绞糖制作技艺被列为传统手工技艺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被列为杂技与竞技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罗汉班、后宅高跷等。叠罗汉是义乌一项集民间体育、武术、舞蹈、杂技、器乐为一体的大型传统民间表演艺术。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在义乌招三千农民军,组建了义乌营(义乌兵)。这些义乌兵在练兵之余,根据武术套路、战时阵法和杂耍技艺演练而成的一种练武取乐(寓武于乐)游戏,因当时义乌一带经常练南少林派的南拳和罗汉拳,故取名为叠罗汉。
后宅高跷俗称走长脚侬,从南宋淳熙15年(即公元1188年)开始,一直传承至今已有810多年了,当初为纪念始祖傅芷公的“孝悌力田,月吉读法”,他以品行高人一等,以走高跷的方式来表现,并传授子孙。
据悉,此次上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10大类共225个项目,分别是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杭州市上榜项目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温州列第二位,金华市共31项,列第3名。
- (2007-09-26)上一篇: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安徽召开
- (2007-09-26)下一篇:大学生戏剧节献礼话剧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