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 迎来新机遇
人民日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遗产作为全民族的宝贵财富,既是我们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这一基本国情的重要载体,也是连接民族情感、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
5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事业发展。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批准设立 “文化遗产日”,强调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确立了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
各级政府逐年加大文物经费投入力度。自2002年至2006年,全国文物业财政拨款142.4亿元,比前5年的44亿元增长223%。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惠及亿万民众的公共事业,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全民参与的热潮逐步兴起,文物战线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文化遗产事业迎来快速发展时期。
建章立制步伐加快
文物立法,奠基之业。自200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来,文化遗产保护在法规建设层面成绩斐然:国务院颁布行政法规2个,国家文物行政管理部门颁布行政规章6个、规范性文件20余个,一大批地方性行政法规陆续出台。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速度之快,令人瞩目。
目前,以文物保护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为主体,以地方性法规为基础的法律体系框架已经搭成。这些“上方宝剑”将给我国文化遗产撑起一把“保护伞”,使文化遗产事业真正步入有法可依的良性轨道。
为减少和遏制文物违法事件的发生,国家文物局重拳频出:连续3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与公安、海关、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了防范和打击盗掘、盗窃、走私文物等犯罪活动的力度;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双边合作,共同打击非法进出境文物活动。
目前,我国已与意大利、印度、秘鲁、菲律宾等国家签署《防止盗窃、窃掘和非法进出口文化遗产的双边协定》,并先后从美国追回被走私的河北曲阳五代王处直墓彩色石雕像、从香港克里斯蒂拍卖公司依法索回河北承德被盗出境的49件珍贵文物。文物走私、犯罪活动得到有效遏制,初步扭转了文物保护的被动局面。
重大措施频频出台
及时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趋势下文物古迹得以妥善保存的重要举措。2006年6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次性公布1080处,这个数字相当于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之和。2007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通知》,全面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近年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工作逐步展开。西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主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大昭寺、扎什伦布寺等十大维修项目又将启动。一系列维修工程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文化遗产,也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落实。北京故宫、山西应县木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重点修缮、整治工程相继启动,重大险情逐步得以排除,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此外,《“十一五”期间大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和100处国家重点大遗址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全面启动;丝绸之路(新疆段)、西安地区大遗址、洛阳地区大遗址、渤海遗迹、大运河等重点示范项目稳步实施;全国博物馆一级文物藏品建档、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国保”单位记录档案备案和保护状况调研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挥国家专项资金的带动作用,多种渠道争取流失海外文物回流取得成效。“国之重器”商代子龙鼎和米芾《研山铭》等一批流失海外珍贵文物被征集、收归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保管。这一系列重大举措的出台,将促进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文物考古取得突破
近年来,广大文物工作者打了几场漂亮的大会战,确保国家重大基本建设项目顺利施工。三峡工程世所瞩目,三峡文物保护工作同样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截至目前,地下文物已勘探面积约为3100万平方米,完成考古发掘任务180万平方米。地面文物完成留取资料项目169项,原地保护62项,搬迁保护具有独特价值和风格的古代建筑132项。为加强对大量的出土遗物的研究和展示,在重庆市和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兴建两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其中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已于2005年建成开放。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即长江与黄河流域,以及这两个流域的三个主要文化走廊。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全国具有考古发掘资质的专业研究单位,全力支援南水北调工程文物保护,保证工程的顺利施工。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计划实施文物保护项目160余处,共有52支考古队伍参与考古发掘工作。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国家大型工程的考古工作圆满完成。在保证建设工期正常进行的同时,一些学术课题取得重要突破。
“世遗”申报捷报频传
世界遗产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有目共睹,国人的“申遗热”逐步升温。在心理期待越来越大,申报标准越来越高,申遗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近几年来,高句丽王遗址、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等项目相继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大亮点。
事实上,缔约国每年的申报项目最终通过的不超过40%,能连续几年申报都获成功的国家更是凤毛麟角,而我国是为数不多的连续几年申报都获成功的国家之一。这表明,我国文化遗产在得到有效保护和管理的同时,也逐渐走向世界,并被世界所认同。目前,我国已拥有世界文化遗产25处,自然和文化混合遗产4处,自然遗产6处,数量位居世界第三。
博物馆建设方兴未艾
目前,我国博物馆总数已迅速发展到2300多座,发展速度在世界博物馆发展史上绝无仅有。首都博物馆、江苏苏州博物馆等竣工开放;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等近80座大型博物馆正在新建、改建和扩建;中小型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行业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等如雨后春笋,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的博物馆体系。各类博物馆努力实践服务社会、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要的办馆宗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社会群体免费开放,努力使博物馆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社会正气、塑造美好心灵的生动课堂。
目前,全国有1000多座博物馆、纪念馆被确定为爱国主义、科普等方面的教育基地。全国各级各类博物馆每年举办展览近万个,接待观众1.5亿人次,其中未成年观众3200多万人次。各类博物馆积极探索展示艺术和表现手法,不断创新博物馆工作的思路,努力增强展览的吸引力、感染力,提升展示服务功能。国家文物局连续举办7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活动。各地博物馆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架设起博物馆与广大公众心灵沟通的桥梁。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不可再生的资源,是先进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得天独厚的根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弘扬先进文化,是时代的召唤和广大文物工作者的使命。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广大文物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必将迎来一个更辉煌灿烂、更美好的未来。
- (2007-10-29)上一篇: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之际 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隆重开幕
- (2007-10-29)下一篇:迎接中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辉煌时代——来自文化界十七大代表的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