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云南非遗“出圈”后如何持续“火热”? 专家畅谈《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

发布时间:2023-05-22

        近日,《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专家座谈会在省文化和旅游厅召开。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民宗委等相关处室负责同志,省非遗保护中心负责同志,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及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相关同志,专家学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观众代表等30余人齐聚一堂,分别从不同专业角度,对5月13日晚20点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CCTV-1)播出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进行座谈,为今后云南省非遗保护、传承与传播、非遗研究、“非遗+旅游”深度融合提供智慧。座谈会由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处长董艳玲主持并作总结发言。

      5月13日晚20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摄制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在CCTV-1播出,节目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通过歌舞、美食、文创等形式,展现了来自云南昆明、玉溪、楚雄、红河、文山、普洱、西双版纳、大理、德宏、怒江、迪庆、临沧等州(市)的27个非遗项目。节目中,云南非遗项目通过鲜活生动的互动,呈现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与精神内核,讲述出非遗传承者如何迎着时代的浪潮,秉持匠心的同时不断推陈出新,以全新的面貌奔向未来。在精彩的影像和主持人与专家的解说中,云南非遗花式“出圈”。

      如何让云南非遗“出圈”后持续“火热”?参会人员纷纷建言献策。大家一致认为,在新时代大背景下,更加昂扬唱响时代主旋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中华文化沃土,是一项时代命题。此次云南27项非遗接连亮相央视,让全国观众大饱眼福,反响热烈,火了非遗,热了景区,点燃了非遗消费热情,对提升“七彩云南·旅游天堂”品牌形象做出了积极贡献。

      云南民族大学原校长、二级教授那金华说:“5月13日在央视一台黄金时段收看《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自豪之情油然而生。一方面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的意蕴,呈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文化上的活态;另一方面则展示出云南各民族文化在饮食、建筑、艺术技艺等层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异’中之美,有助于在边疆民族地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云南广播电视台原台长、高级记者(二级)覃信刚认为,《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是中国式现代化云南非遗电视传播的里程碑,可喜可贺!希望各部门以此为契机,更加重视非遗的研究、传承和传播工作,以人民为中心,制作出更多经典作品。

      云南省民宗委文化宣传处处长沙云生认为,节目的热播,是对云南省非遗工作的全方位呈现、立体化展示、具象化表达,也是全省上下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集中体现。接下来,省民宗委将坚持文化为民、文化惠民,实施好“枝繁干壮”工程,推进“文化润滇”行动,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云南省南亚东南亚区域国际传播中心副主任王靖云认为,做好非遗宣传工作,要把握好宣传形式和宣传目的之间的关系。非遗宣传必须勇于走上互联网舆论场,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去传播表达,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从而焕发活力,持久传承。但在传播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把握非遗所承载的文化内核,避免非遗庸俗化、低俗化,避免变质变味,否则传播越广,对真正的非遗伤害越大。

      云南大学教授高志英在发言中提出,《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无论从视角、选题还是方法上,都是云南非遗宣传的一次突破尝试,可谓是非遗传播、传承的“姚安样本”“云南模式”。以后面向更多受众群体传播非遗时,需要注意选题的典型性与整体性相结合,注意展现内容与形式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并有机整合政府、非遗文化主体与学界等多方力量,共同致力于云南非遗的可持续性保护、传承工作。

      云南大学教授彭多毅以“热播后的冷思考”为题谈到,此次亮相央视开了个好头,形式上仅仅是一个方面,还有很多的维度可以切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源泉,更是中华民族崛起的根和魂。下一步,建议省文旅厅非遗处找准非遗的主体性定位,联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调研论证,分工合作,形成长期精准的宣传计划,为云南非遗工作打好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巴胜超谈到,在非遗旅游街区的建设中,应就近引入周边的非遗项目,以点带面,逐渐形成非遗的市场循环。基于节目的创新模式,各州(市)广播电视台,可借鉴非遗综艺的创作模式,持续传播云南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师范大学教授黄龙光说,《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专业性,是行政、传承人、专家、媒体、观众等多方主体相互协作的一种民俗文化公共实践,是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的非遗新传播,充分诠释了“非遗很古老、非遗很年轻”的生命属性。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伍琼华认为,云南众多非遗项目的产生与植物王国、动物王国、金属王国、多纬度的地理地貌和民族多样文化多元的背景分不开,后续应加大非遗项目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挖掘,例如花卉烹饪里药食同源,医食同根的康养知识;那种“没有一朵花能逃得过云南人的胃”的浪漫情怀里,追溯扩展云南各民族对花卉的认知。

      云南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副教授张含说,该节目内容紧凑,编导创新意识强,具有互动性、趣味性,游戏性,符合当下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建议央视在《非遗里的中国》第二季中做系列“云南篇”,这样内容能够涵盖更广;本土各级融媒体中心多以非遗相关的视频或栏目加大宣传力度;在新媒体时代充分运用新媒体思维传播和推广云南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院编审彭慧媛建议,在云南昆明建设省非遗博物馆,将文本和影像的内容放入其中,将活态的非遗放入云南民族村。各州(市)、县(市区)也应有相应的展陈设施和相应的展示内容。由此,让本地和到达旅游目的地的人有可看的东西,以增添文化气息和旅游内容。

      大理大学教授赵建军认为,《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的热播,不仅宣传了云南非遗,激起了广大观众对云南的好奇和向往,也将会极大地提升云南非遗旅游的热度,为云南旅游市场、特别是在节目中展示的非遗项目的原生地和光禄古镇带来大量游客。下一步,云南要围绕游客体验,从产品和服务上下功夫,把非遗打造成让游客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带得走的旅游项目和商品,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观众代表王泽华谈到,这台节目精彩纷呈,这是省文化和旅游厅统一领导,协调各方的结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要借非遗传播的东风,做好云南非遗保护,宣传云南,讲好非遗故事。云南省非遗资源丰富,文化多样。拍摄地光禄古镇将会成为观众喜爱的旅游目的地,这是一个文旅融合的文化空间,有助于非遗走进大众生活,非遗与人民群众共享。在省会城市昆明,也需要尽快建设一个供市民、游客参观游览和体验的全省性非遗展示馆,将其打造成为云南省重要的非遗会客厅,期盼这一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观众代表云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张文娟说,要重视非遗旅游地非遗活动、非遗项目常态性、活化性开发的问题。让节目宣传引流作用可持续,减少“慕名而来,扫兴而归”的旅游体验,实现宣传与实际旅游体验匹配,提高游客满意度。

      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彭海荣介绍了节目摄制情况和下一步打算,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金永才、云南围棋子(云子)制作技艺昆明市级传承人何华封、瓦猫(昆明瓦猫)昆明市级传承人张航、花卉菜肴烹饪技艺官渡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生合,云南围棋子(云子)制作技艺管理人员黎涛等参加会议并进行了发言。

      下一步,云南省将以登上央视为契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将继续全面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积极做好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常态化保护工作,不断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弘扬云南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云南旅游高质量发展。

文旅头条融媒体记者 李亚 通讯员 杜彬 文/图

转载自云报客户端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