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梨花落后清明——二十四节气之清明

发布时间:2018-04-05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每年公历4月4日至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时为清明节气。2018年的清明时间是4月5日,农历戊戌年二月二十。

仲春时节(摄影:李楠)
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清明花信为:“一候桐花,二候麦花,三候柳花。”
清明节气和清明节
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是唯一一个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日子。根据光绪年间成书的《燕京岁时记》中所引《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作为节日的清明,到唐朝才形成,而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明确记载。
 
《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代开始,寒食与清明并列放假,不同年号分别有四至七天的假期。宋代生活日趋都市化,民俗向娱乐方向发展。为了让人们能够在清明扫墓、踏青,太学放假三日,武学放假一日。《清明上河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的图景。
后来,清明和寒食逐渐合而为一,清明将寒食节的祭祀习俗“收归名下”。同时,时间相近的上巳节习俗“上巳春嬉”也融入清明节中。明清以后,上巳节和寒食节已基本退出节日系统。可以说,清明节是融合了“节气”与“节俗”的综合节日,几乎是所有春季节日的综合与升华,因此,其节俗也具有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时节雨纷纷(摄影:印月)
农事农谚
清明时节,气候转暖,草木萌动,大江南北直至长城内外,到处都是繁忙的春耕景象。黄淮平原以北的广大地区,清明时节降水仍然很少,对开始生长的作物和春播来说,水分常常供不应求,需要防止春旱的威胁。而这时的江南地区常常时阴时晴,长江中下游降雨明显增加。
 
“明前茶”香飘广西三江侗乡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时节,麦长三节”,黄淮地区以南的小麦即将孕穗,油菜花盛开,东北和西北地区的小麦也进入拔节期,需要抓紧后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防治。“梨花风起正清明”,这时多种果树进入花期,需注意人工辅助授粉。“明前茶,两片芽”,茶树新芽抽长正旺,名茶产区已陆续开采。
与清明节气相关的农谚还有
清明到,麦苗喝足又吃饱。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清明雨渐增,天天好刮风。
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高粱谷雨谷,立夏芝麻小满黍。
清明谷雨紧相连,南坡北洼快种棉。

 南方一些地区有清明节吃青团的风俗(摄影:李渊)
习俗活动
扫墓
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作为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唐玄宗时,朝廷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清明节前的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
踏青
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春游之意。清明时节,春回大地,万物萌生,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荡秋千
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儿童画《植树》
植树
清明植树最早源于清明戴柳、插柳。清明扫墓、踏青时,妇女和儿童会把刚发芽的柳条编成环戴在头上,成为应节的点缀。柳在中国人心中有辟邪保平安的功用。佛教认为柳可以驱鬼,早年民间求雨时也戴柳条。清明时节是柳树发芽抽枝之际,柳树的生命力非常顽强,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后来逐渐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里放的风筝挂着彩色的小灯笼,如同星光闪烁,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天空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样做意在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气温转暖,草木萌动(摄影:老吴)
节气养生
立春之后,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如果肝气过旺,会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还可造成情绪失调、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疾病。这一时段还是高血压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均需予以重视。在饮食方面宜食温性食物,如韭菜、地瓜、白菜、萝卜、芋头等时令蔬菜,也可以多吃些护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菠菜、山药等。
此时节,花粉症人群需注意预防花粉过敏。首先应加强防护措施,防止吸入致敏花粉;其次,出外赏花时最好避开花粉高峰时段。

 踏青出游
清明,从仲春开始,至暮春结束的时节,是纯粹春天的节日,又承载着深远的文化传统。当我们慎终追远、祭祖感恩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维护新生,焕发生机与活力。“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让我们过一个“清净明洁”的清明,把各种喜悦忧愁、饮食游乐,都化作一种美好的精神寄托吧。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