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杨庆芬:唯有制陶 方可安心

发布时间:2017-08-22来源:

        她是建水老字号陶坊“杨元记”的第六代传承人,做陶就是她的人生。全年无休、全心制陶的日子并没有让她感到无聊。工作28年来,从未在晚上12点前休息。如今,她和丈夫合开的、由徐悲鸿夫人廖静文题字的“木忠陶坊”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点。她就是建水制陶狂人——杨庆芬。

        继2016年10月,她丈夫与女儿参加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之后,2017年7月,她也来此交流学习。本期“学员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她。

(图1:杨庆芬在“木忠陶坊”内专注地刻坯)

        杨庆芬,1969年出生于建水县碗窑村。从小随家人学习传统建水陶制作工艺,1989年进入建水县工艺美术陶厂工作。在陶厂的工作经历让她熟练掌握了制泥、拉坯、装饰、刻坯、填泥、精修、烧制、打磨这一整条工艺,尤其擅长空心刀技法。空心刀是在干湿度适当的坯体上直接雕刻,全凭手感和心知,做到分毫不差。这庖丁解牛般技艺背后的各种艰辛,她略说一二,“我晚上捡他们做坏的、扔掉的坯子,回家后不停地练习。只要有一点完整的地方我就刻,全部刻满后,再打湿揉泥重新刻。”

(图2:杨庆芬的空心刀技法)

         陶厂的工作自是辛苦,但她不知疲倦,并乐在其中。可一道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她和丈夫黄木忠两人在陶厂的工资都难以供应一个女儿的花销,看着同事们纷纷辞职另谋出路,她却一心想着:“要是大家都出去了,这个厂可如何运营啊?”于是两人就坚持留了下来。同时,为了生计,两人于2004年在自家开了个陶坊,2007年正式成立“木忠陶坊”。“白天在厂里认真上班,晚上回家再自己做,周末就把自家做的陶器拉到厂里便宜卖。直到2011年陶厂改制关闭,才安安心心在家做。非常遗憾的是,我进厂时有近500人,到最后就剩100多人。”杨庆芬虔诚地述说着过往。正因这22年在陶厂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地工作,才让她手法娴熟、技巧完善,成为不折不扣的紫陶艺人。

        2009年6月的一天,北京的一个画家去碗窑村为北京宋庄艺术节订制1200个紫陶花瓶,他在村里转了一个多星期,最后选在了当地人口中“本分做人,诚实做陶”的“木忠陶坊”。“这批作品由当代书画名家袁付国、李惠昌等人装饰,其余工序由我们来完成。作品亮相后,深受行家好评,还得到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赞扬。”于是,杨庆芬家的陶坊逐渐开始走红。2010年,徐悲鸿先生的夫人廖静文女士收藏了她家制作的紫陶作品,并欣然为陶坊题写了“木忠陶坊”匾额。

(图3:杨庆芬2010年参加上海世博会)

        杨庆芬一家恪守紫陶的各项传统制作工艺,精益求精,视紫陶艺术为毕生的事业,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联展并获奖。2015年2月,“木忠陶坊”被立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水紫陶烧制技艺”传承点。

(图4:杨庆芬2017年赴日本交流时与日本陶艺家合影)

        当我们用幸运来评价她的成功时,往往忽视了她的努力。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优异的成果是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从艺以来,她不曾真正闲坐在家一天,不曾在晚上12点前休息,春节同样如此,天天都在与紫陶打交道。几十年如一日,对紫陶爱得深沉,不知无聊是何物。偶尔受邀外出参展,也都会带件未打磨的陶器,晚上也不出去玩,就在宾馆手工打磨它。“这次来培训,我想拿个保鲜盒提几把茶壶晚上打磨,但被丈夫和女儿制止了,他们让我安心学习。”

(图5:黄木忠、杨庆芬、黄倩作品《民族樽》)

        “我也试着做过别的,可都不顺利,还是专心干好老本行吧。”杨庆芬耿直地说道,“1995年卖的一批拖鞋,到现在还没穿完;想卖衣服,结果丈夫在去批发衣服的路上被抢钱了;卖菜,还是亏。虽然我干过别的,但始终没有放弃、也从未间断做陶。”

(图6:黄木忠、杨庆芬、黄倩作品《小口梅瓶》)

        别无选择就是最好的选择,正是早期的几番尝试、几经挫折,才让她矢志不渝地选择了这条陶艺之路。对于诚心诚意前来求教的人,她都倾囊相授。对于教出的人去自立门户或另谋高就,她都给予支持。

(图7:黄木忠、杨庆芬、黄倩作品《直口瓶》,2017年5月在第十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银奖)

        能够一起看着同一个方向,即是理想的家庭关系。“杨元记”第六代传承人杨庆芬、“黄元记”第六代传承人黄木忠、第七代传承人黄倩,这一家三口彼此守护同一个信仰,余生继续一件事:传承紫陶艺术。这种心系一处、倾注三生的精神,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图8:一家三口工作组图)

        杨庆芬为2017年文化部、教育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浙江师范大学建水紫陶烧制技艺班学员。此次培训班由浙江省文化厅与云南省文化厅实施指导,由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具体承办,培训的主要对象为从事建水紫陶工作的各级代表性传承人、手工艺人,以及以紫陶为主要经营内容的小微企业、作坊的管理和研发人员等。培训时间为一个月,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交流研讨、作品展示等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上主要围绕非遗公约与非遗法、陶器与民俗、中国陶瓷简史、书法与国画、传统装饰图案、陶瓷原料分析、陶瓷作品鉴赏、工艺设计与包装、产品营销等内容展开,旨在全方位提高学员的文化素养、艺术基础、审美能力以及产品设计水平与营销技能。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浙师文传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遗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