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专访云南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

发布时间:2017-07-07来源: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多年来,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众多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法和工作模式。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同行,必有我师。此系列访谈,旨在通过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负责人的专访,系统梳理各地保护成果、集中介绍保护工作经验,在增进地区间了解与交流的同时,为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尹家玉,女,云南省云县人。现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下简称“国家非遗中心”):非常感谢尹主任接受我们的采访。2016年,各地根据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了很多工作。可否请您简单介绍一下,2016年云南省非遗保护中心(以下简称“省中心”)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尹家玉:2016年,省中心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持续开展培训,分别在广南县、云龙县组织开展两期以田野调查为主题的专题培训班。

图1 培训班理论课程之田野调查方法

        二是积极推进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对10位国家级传承人进行抢救拍摄,共采集素材300多小时,目前正在进行编辑整理。

图2 采访尼西黑陶国家级传承人孙诺七林

        三是继续开展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推进第二批3个非遗数字化保护试点项目的资源采集、上报工作。

        四是积极推进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先后举办4期培训,累计结业学员284人。

图3 学员顺利结业,领取证书

        五是完成第四批云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评审工作。

图4 云南省2016年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启动仪式现场

        六是借助非遗进校园、文化遗产日等活动契机,持续开展宣传展示工作。其中,“民族传统服饰展演”及“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非遗展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图5 第十一届孔子学院大会非遗展现场

图6 在上海举办的云南民族传统服饰展演

        七是媒体宣传方面,2016年,省中心通过“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手机版微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共发布文章280篇,持续增强网络传播能力。          

        国家非遗中心:省中心作为这些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或参与者,其基本建制是怎样的?

        尹家玉:省中心是云南省文化厅直属事业单位,前身是云南省文化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部。2008年,云南省文化馆加挂“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增加编制10人。2011年,独立建制的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中心编制35人,内设办公室、规划保护部、传承培训部、资料管理部和信息采编部,现在编32人。 

图7 省中心工作人员合影        

        国家非遗中心: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众多民族生活于这片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富有特色的文化现象,您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云南省非遗资源具有怎样的特点?

        尹家玉:云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丽、民族众多。云南非遗资源的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民族特色鲜明。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有26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有15个少数民族为云南所独有。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各民族不断分化、融合、重组,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语言、习俗、服饰、宗教信仰、节日祭祀、音乐舞蹈形式,这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世代传承,形成了民族特色鲜明的非遗资源。

图8 孔雀舞国家级传承人约相广拉在瑞丽市勐卯镇喊沙村传习馆跳孔雀舞

        第二是地域特征突出。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复杂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以及独特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使得云南的非遗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滇西北、滇中、滇东与滇南地区的非遗资源各具特色。

图9 大理石宝山歌会

        第三是具有包容亲和的价值取向。云南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民族融合中,善于学习、吸收不同民族的文化,且做到“和而不同”,这使得云南的非遗资源多呈现包容亲和的价值取向。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有“不同民族是兄弟”的说法,一些少数民族共享同一民族节日,反映了云南各民族对团结和睦的崇尚。同时,这种亲和还体现为对自然的尊崇。云南许多非遗项目中都蕴含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内容。以上这些云南非遗资源所具有的包容亲和的价值取向,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非遗中心:针对这些独特、丰富的非遗资源,云南省多年来都开展了哪些主要工作来促进其传承保护,取得了哪些成果?

        尹家玉:一是非遗项目及传承人体系的建立。2003年,云南省被文化部确立为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首批试点省份之一,于2005年完成全省范围内非遗资源的普查。非遗保护工作开展以来,云南省按照相关要求,认真做好非遗项目评审及传承人认定工作。完成相关项目及传承人的档案归档工作,对文字、图片、音视频档案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建立专用机房和相应数据库。截止2017年6月,云南省共有各级非遗项目8590项,传承人3908人,其中包括国家级项目105项,省级项目450项;国家级传承人69人,省级传承人1016人。“格萨(斯)尔”“剪纸(傣族剪纸)”两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10 云南省第四批省级非遗名录评审会

        二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有序开展。自2014年4月起,省中心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成立数字化采集工作组,先后完成傈僳族阿尺木刮等13个项目的数字化采集和39位传承人的访谈拍摄工作,为开展数字化记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开展以来,省内共有20位国家级传承人被列入该项工作范围,目前,相关工作正在稳步推进。省中心还积极参与国家非遗中心的数字化保护试点工作,梅葛、白族扎染技艺等6个试点项目现已基本完成资源采集和上报工作。

图11 2015年10月,国家非遗中心在昆明举办非遗数字化采集专题培训班

        三是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云南省积极推进非遗整体性保护工作,目前,省内共有“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大理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两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同时,公布、建立了一批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

        国家非遗中心:通过多年的工作,省中心是否摸索出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保护举措或创新方法,值得兄弟省份借鉴?

        尹家玉:一是立法先行,依法管理。2000年5月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后,云南省于2013年6月颁布实施了《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部分州(市)、县(区)也陆续出台相应的条例和规定。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省共颁布20部相关地方性法规,在数量上位居全国前列。

        二是因地制宜,创新保护方式。云南省结合少数民族众多的省情,对非遗名录加以扩展,在常规的非遗十大门类基础上,把傣绷文、独龙族语言、怒族“若柔”语言、金平傣文4个“濒危民族语言文字”项目纳入到省级非遗名录予以保护。

图12 沧源县翁丁佤族村

        同时,被扩展到名录中的类别还有“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由于社会历史原因,省内一些村寨还较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云南省将这些非遗资源集中、民居建筑特色鲜明并具有一定规模、传统文化形式和内涵保存完整、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特定区域划为“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列入省级保护名录,加以区域性整体保护。《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还开辟专门章节,对如何在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整体性保护做了明确规定。截止目前,全省共命名公布省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85个。

        三是彰显特色,搭建长效平台。云南少数民族能歌善舞,许多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省内105个国家级项目中,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类项目就有35项。为了挖掘展示云南民族音乐舞蹈艺术的风采,1997年,云南省文化厅与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并于此后形成每两年举办一届的定制。迄今为止,云南省已成功举办九届展演,积累优秀作品562个,今年11月将举办第十届展演。此活动已成为云南省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品牌,也为省内非遗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及传承人搭建了长效的交流展示平台。

图13 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现场

        四是重返田野,重视队伍建设。非遗保护工作根本在基层,基础在调查,希望在田野。2016年,云南省组织了两期专门针对田野调查的非遗业务骨干培训,每期历时20余天。培训分为项目遴选、组织试点、实战训练三个阶段。培训由非遗专家和省中心工作人员组成教学组,采取理论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包括非遗田野调查、项目调查报告和申报文本撰写、项目申报片拍摄和档案数据库建设等。省中心和全省业务骨干一起进村入户,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白天入户访谈,采集图片、音视频资料,晚上整理当天的调查材料,并进行讨论,遇到问题,现场指导。通过这种方式,全省近300名非遗工作者巩固了知识,提升了技能,并在与老百姓“以心换心”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到非遗保护工作的光荣崇高与任重道远,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本公众号将于近期发布专门文章介绍云南省田野调查培训工作,敬请期待。) 

图14 培训期间,专家在田野调查现场为学员提供指导

图15 培训期间,学员们在简陋环境中展开讨论    

        国家非遗中心:谢谢尹主任的经验介绍,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省中心对2017年的保护工作有哪些计划和想法?可否跟大家分享一下?

        尹家玉:省中心2017年重点工作任务主要有:一是做好非遗宣传和展示活动。办好“七彩云裳 世界共享——七彩云南2017民族赛装文化节”、第十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云南省传统戏剧曲艺会演等宣传展示活动;做好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活动;组织好非遗项目在国际、国内及省内的展览展示活动。二是继续做好田野调查培训工作,提高基层业务水平。三是完善非遗档案数据库工作。四是加大非遗保护理论研究力度,编辑出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三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第三卷)。五是组织开展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国家非遗中心:对于省内非遗保护工作,都有哪些宣传平台,可否给大家介绍一下?

        尹家玉:“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 (www.ynich.cn)始建于2007年,于2015年6月文化遗产日期间完成改版升级,正式向社会发布。新版网站包括政策、新闻、业务、学术、宣传、公共服务六大类非遗信息,为全省各级非遗保护业务单位提供网上咨询,向公众普及非遗知识。网络平台采用PC端网站、手机版微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号相结合的方式发布信息,力求充分反映云南省非遗保护工作的全新面貌,展示云南省非遗多元化保护成果,为全省非遗保护工作搭建宣传交流平台。

        近十年来,在云南省文化厅领导下,省中心在互联网上建立的网站群在本省非遗宣传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2017年6月27日,网站群包含的“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手机版微网站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微信号:ynichcn)累计发布文章2795篇,图片19565张,平均不到两天发布一篇,实现了信息的及时发布更新。        

        国家非遗中心:在采访的最后,想请您讲一讲,您从事非遗工作以来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尹家玉:在我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能够陪伴云南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云南的非遗保护工作走过这么一段,我觉得很幸运,也很欣慰。这些年来,传承人对自己文化的坚守和热爱,以及他们的淳朴一直都感动着我,让我更加坚定了与他们在非遗保护道路上一起前行的决心和信念。

来源:转载自公众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王海(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