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新闻公告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闻动态新闻动态

广南县重视保护壮族“皇姑节”民俗活动

发布时间:2014-05-09来源:李斌
    近年来,广南县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太平寨村独有的“皇姑节”规模一年胜过一年。特别是2003年以来,在县文化部门的引导和扶持下,皇姑节各项活动保留了原始流程和风貌,并且得到不断规范和提升,活动规模和形式有了很大提高。活动成为宣传展示各民族传统文化魅力,影响力辐射云、桂、黔三省(区)交界区域的民族文化盛事,提供了民族文化交流展示平台,促进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今年5月7日,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与热情好客的壮家人一道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又在县城上演了一场千人共舞、万人同乐的喜庆、热闹的多民族节日盛会,共庆第362个“皇姑节”。



接皇姑盛况

    “皇姑节”由何而来?为何会受到各族群众的如此追捧?还需从明末清初说起。据史料记载,皇姑(即安化郡主),是明朝永历皇帝朱由榔(1623---1652年)的同胞妹妹。吴三桂从山海关引清兵入关,会同多尼等进攻南明,清军进逼肇庆,永历帝朱由榔西逃,其妹安化郡主,年方十六,不愿留降作俘虏,不愿削发为尼隐居,而随其兄永历帝进入广西,辗转流迁到云南省广南县城。因身染重病,加之郁郁忧伤、思乡怀故不幸病殁于县城西郊马蹄井,附近村寨的群众就此将其安葬马蹄井旁。而当时马蹄井是荒坡野地,豺狼虎豹出没不断,革农村的壮族乡亲不忍心让一位千金玉体的皇姑葬于荒丘野坝,故将其遗体移至村口安葬,并举行隆重的“接魂”仪式。多年来革农村因连年火灾系频发,被人们称之为“火烧寨”,而将皇姑遗体迁入革农村安葬后,村里就再没发生过火灾,人们从此过上了风调雨顺、幸福太平的生活,革农村也由此改名为太平寨。为感谢皇姑给村子带来的太平生活,寨中族老决定从1652年起,每年农历四月第一个虎日(寅日)即皇姑忌日,太平寨全村男女老少便会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燃点鞭炮、扛着彩旗、抬着花轿,前呼后拥如迎亲嫁娶一般,从太平寨村皇姑庙出发,到一公里外的马蹄井,去迎接皇姑的“灵魂”回皇姑庙,这一过程称之为“接皇姑”。太平寨村壮家人以此悼念安化郡主,并祈求在郡主的“庇护”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姑节活动就这样流传下来,即使处在“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年代,活动也没有终止过,至今已延续362年。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每年慕名前来参加皇姑节的各族群众越来越多,皇姑节如今已从太平寨村一年一度传统庙会逐步演变成展示民族文化、交流民族感情的多民族文化盛会。
    为亲身感受皇姑节的喜庆热闹氛围,笔者全程参与了今年的接皇姑活动。
    凌晨5点多,当人们还在熟睡之时,太平寨村的群众便开始忙碌开来,穿盛装、备祭品,准备着活动所需的各项事务。天光渐亮,皇姑庙前已是人头攒动,来自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不断聚集。而太平寨村的壮家人则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作着出发前的最后准备:几个寨老有的整理花轿,有的忙着往竹桌里摆上花糯米、红团、沙糕等祭品,有的准备祭祀的大公鸡,待一切准备完毕,随着卜摩一声令下,鞭炮齐鸣,人们在彩旗、花轿、祭品的引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向马蹄井进发。



马蹄井前接皇姑

 

热闹的篝火会

    当接皇姑队伍到达马蹄井后,人们将各种祭品及花轿(花轿需揭开轿门帘)按出发时的顺序依次摆放在马蹄井中间凉亭前,卜摩先上香祭奠,然后太平寨村参加仪式的人们按照年龄长幼依次祭拜。随后卜摩念颂完三道祭词后便会将其放入凉亭前香炉内焚烧,以此“捎”给皇姑。此时,壮族民歌手便会在花轿旁唱颂皇姑民歌,其大意为:恭请皇姑入轿,回皇姑庙。参加接皇姑的队伍则在马蹄井旁唱歌跳舞,尽情欢乐。
    当卜摩安排的观察员报告有青蛙、蚂蚱、蝴蝶等任何昆虫跳入花轿后,表示皇姑“灵魂”的“化身”已入轿,人们便会关上轿帘,停止歌舞,等待雄鸡啼鸣后,便抬起祭品、花轿,按原顺序依次出发。此时,参加接皇姑的各族群众便敲锣打鼓、纵情舞动,壮家的手巾、彝家的弦子、苗家的芦笙、瑶家的铙钹,共同将接皇姑仪式推向一个千人舞动、万人同乐的高潮。队伍一路载歌载舞按来时路线返回,两旁群众簇拥着队伍缓慢行进,整个队伍延绵近2公里。当接近闲马场(中间休息站)时,附近的居民便会向接皇姑队伍泼水。壮族作为稻耕民族,接皇姑仪式中一个贯彻始终的重要夙愿,就是祈求皇姑带来充沛的雨水,让今年有个好的收成,而如果在接皇姑过程中打伞,则视为求雨心不诚,是对皇姑的不敬。因此如有遇泼水用伞遮挡的,则泼水更甚。



泼水求雨

    待接皇姑队伍到达皇姑庙后,寨老们便会将皇姑“请进”皇姑庙,至此,接皇姑仪式结束,各族群众便会在皇姑庙前,将各自精心准备的节目逐一展示,整个皇姑庙沉浸在一派歌舞升平的节日氛围中。节目表演结束,意犹未尽的人们又会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唱或跳、有说有笑直至深夜。
    活动蕴含着壮族人民热情好客、引人向善、团结包容、追求和谐的民族特性,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人风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章:李  斌(广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
图片:吴  伟(广南县民族文化传承展演中心)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