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站 设为首页加为收藏欢迎访问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保护名录 » 国家级国家级

苗族服饰制作技艺

发布时间:2007-09-28来源:admin

      苗族服饰制作工艺流传于保山市昌宁县耉街乡打平、土皮太村等苗族村寨。
      打平、土皮太的苗族服饰原料一般采用自植、自纺、自染的火麻土布。苗族妇女种出火麻后,把剥出的麻丝用手摇机纺成线,在土布机上织成布,然后依据各自的喜好和想象,在麻布缝制成的衣裙上缝绣各种图案。
      制作服饰是苗族女子一生中的大事,每个苗族女子到了七八岁就跟着母亲学习织布和刺绣,从小就练就了一双挑花绣朵的巧手。待嫁的姑娘要自己精心刺绣一套新婚礼服,这套礼服在结婚时要穿戴,婚后则妥善保存至去世时用作寿衣。可以说,苗族服饰也是苗族婚丧文化的一种表现符号。苗族女子服饰分为盛装、二等盛装和便装三类,一套完整的女子盛装包括包头、上衣、披肩、围腰、腰带、短褶裙等大小18件套,被称作“十八一朵花”。用色大胆是昌宁苗族服饰的显著特点,以红、黄、橙为主色调,辅以其他颜色,整体色泽十分艳丽。精湛的手工刺绣工艺也是苗族服饰的特征之一,通过各种各样的刺绣纹样组合,记录苗族祖先的迁徙历史,可以说苗族服饰就是穿在身上的历史。纹样图案丰盈对称,以几何写实为主,人物动物写意相对较少。蝴蝶和花朵代表曾经拥有的自由幸福生活,彩色线条代表河流、山路,回环式的方形纹、几何纹、云纹、水纹、波纹、菱形纹等是过去的村庄和田地等,表示不忘祖辈迁徙和耕耘的历史。此外,苗族女子还用彩珠和银铃装饰在包头、袖口和围腰边上,珠铃悦耳,充满动感和韵味。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一般由青布上衣、筒裤和白色麻布腰带组成,披肩上同样装饰着彩珠和银铃,青布衣上也刺绣着艳丽的花朵。
      昌宁苗族服饰工艺是随着苗族迁徙历史逐渐演变形成的,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并伴随着服饰工艺产生出一些民歌曲调,如种麻调、纺织调、刺绣调等,集中反映了苗族的价值观和审美意识。苗族妇女既是苗族服饰的生产者,又是苗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人。由于昌宁苗族偏处一隅,传统服饰文化得到较完整保护的同时,广泛传播又受到限制,没有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有的工艺正在逐渐失传。

 

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通讯地址:云南省昆明市瓦仓南路瓦仓庄143号 邮编:650032 联系电话:0871-63615136,0871-63622225
技术支持:多彩科技 滇ICP备11002362号-1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