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
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山歌”流传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红河县以普春村为中心的数个哈尼族村落。
“栽秧山歌”哈尼语为“吾处阿茨”,是哈尼族传统山歌“阿哧”的一个代表作品。栽秧山歌内容丰富,包括歌颂劳动、赞美爱情、讴歌山野田园美景等类别,大都与生产劳动,特别是梯田水稻栽秧直接相关,从栽秧开始一直可以唱到谷子发黄的丰收时节,即从农历一月唱到农历“十月年”。
栽秧山歌的演唱以栽秧时节最为普遍和热闹,有的地方有专门的歌手在梯田间现场演唱助兴,更多的则是栽秧的妇女边劳动边即兴演唱。普春村凡16岁以上的女子都会唱。演唱形式一为主唱和帮腔,一般7人,主唱1人,帮腔6人(4女2男)。如有乐队伴奏,则乐队起奏后主唱再开腔,主唱结束一个段落时,帮腔者先后分声部进入,形成多声部的效果。二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在屋内和舞台上演唱时的乐器为直笛(扎比)、小三弦(拉核)、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和树叶,在田间地头则用野姜叶做成吹管乐器“梅琶”单独伴奏。
“栽秧山歌”演唱结构由引句开腔、主唱和帮腔三个部分组成,构成一个演唱段落。这一段落也就是整个“栽秧山歌”的演唱基础,音乐段落持续重复,但唱词不同。演唱中主唱是核心,唱主题和具体内容,帮腔只唱衬词,用和声即多声部复调支持主唱,乐队则进行伴奏。“帮腔跟着主唱走,何时进入有跟扣;管子紧随人声行,弦索常在吹管后;唱奏旋律各有异,自由变化在心头;支声复调天然成,多声谐合乐悠悠”。目前其声部已达到8个声部,声乐效果丰满,优美动听。
“栽秧山歌”对研究哈尼族的梯田农耕文化和历史渊源有重要价值,尤其有助于了解哈尼族一年四季的生产劳作习俗及文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栽秧山歌的独特调式和多声部演唱法逐渐引起外界关注,先后赴国内外交流演出,并在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中成功亮相展演。哈尼族的多声部音乐没有严格的师传或家传制度,多为耳濡目染、口传心授。目前,普春村多声部音乐有代表性的传承者达十余人,村中多数中青年和老年女子均能演唱。
- (2007-09-28)上一篇:彝族叙事长诗《阿诗玛》
- (2007-09-28)下一篇:傣族泼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