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返回

新闻动态

2006年

发布时间:2006-12-31admin
    5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在各州、市级人民政府申报的基础上,公布了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47项)。其中濒危语言文字3项,口述文字12项,音乐11项,舞蹈24项,美术5项,戏剧7项,曲艺3项,工艺12项,习俗16项,传统文化保护区27项,民族艺术之乡27项。
    6月,在对云南省民族民间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科学普查的基础上,经过县区、州市、省三级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的严格评审、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和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审核把关,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了8589项县区级保护名录,其中,州市级保护名录3173项。云南省的3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入选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云南省已初步建立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四级名录体系和三级保护制度。
    6月10日,在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为提高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展示云南省各民族、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的面貌,反映云南普查工作的丰硕成果,由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云南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以文字、图片、实物、影视、多媒体及民间艺人现场表演等形式,展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采。
    6月,为全面总结云南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普查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及经验,云南省文化厅召开了全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表彰奖励在普查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17个先进集体和83名先进个人,安排部署今  后一个时期的工作任务。会议要求全省各级文化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精神,抓紧制定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管理办法和保护规划,制定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进一步完善国家级、省级、州市级、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字、图片和影视档案,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的标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编辑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集和研究论文集;创作排演大型原创性民族歌舞《舞彩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探索动态整体性保护方式,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
    8月,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办公室设在云南省文化馆。中心的职责是承担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咨询;组织实施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普查及其数据库建设;指导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实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项目的保护传承;举办学术、展览及公益活动,交流、推介、宣传保护工作的成果和经验;整理出版研究成果和组织人才培训等。
    9月,作为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成果之一的大型民族歌舞《舞彩云》参加在北京举办的全国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并获大奖,充分展现了云南省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最新成果。
    10月13~15日,由云南省文化厅主办、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云南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术研讨会在昆明成功召开。会议主题包括非物质文化保护理论、方法和实践,共收到96篇论文。来自全省各地的120名专家、学者和文化保护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11月20~24日,为展示2003年以来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传承发展优秀的民族歌舞乐作品,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昆明举办了“第五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共有17个州、市的代表队共19个民族的60个节目参加展演。此届展演的节目多是选自云南省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展演评出“云南群众文化彩云奖”特等奖1个、金奖12个、银奖19个、铜奖28个。
    通过五届展演活动,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群众文化工作者,共积累各民族优秀节目293个,这些作品已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成为个性突出、本民族认同、其他民族喜爱的代表性作品,如怒族对唱《哦得得》、白族舞蹈《阿达哟》、傈僳族歌舞《阿尺木刮》、傣族舞蹈《跳南嘎》、佤族器乐《加林赛》、汉族舞蹈《四筒鼓舞》、汉族歌舞《十大姐》等。部分歌舞乐作品还在全国“群星奖”比赛中获得7项金奖、11项银奖、16项铜奖,同时在区域性、国际性文艺展演活动中多次获得较大成功。
服装招标 消防招标 家具招标 医疗招标 安防招标 公安警察招标 交通公路招标 环保招标 园林绿化招标 电梯招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