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继续推进“ 非遗 ”抢救性记录工作

日期:2014-09-12 作者:马秀娟 图/丁晓冰 王晓亮 文

      

      为加快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进程,全面提升保护工作水平,按照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总体部署,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项目组”,分期分批开展抢救性记录工作。项目组计划年内完成10个项目、15个国家级传承人的抢救性拍摄。

      7月 5日至 1 3日,项目组一行 8人赴德宏州芒市、陇川两地,对“傣族剪纸”、“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进行数字化采集。项目组按照《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采集技术规范(讨论稿)》要求,对“傣族剪纸”项目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邵梅罕,“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项目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项老赛、李德永的基本情况、学艺经历、技艺流程、代表作品及传承情况进行访谈采录,重点针对技艺流程进行录音、录像、图片摄影及文本书写等数字化采集。
      9月 2日至 5日,项目组先后赴弥勒市西一镇油榨地村、养树村和红万村对“阿细先基”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玉忠,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寇兰英、虾其仙、何汝贵等进行采访,并对传承人寇兰英演唱的《阿细先基》选段“造天
地”、虾其仙与杨树明共同演唱的《阿细先基》选段“男女说合成一家”、何玉忠演唱的《阿细先基》选段“人类的形成”以及何汝贵演唱的《阿细先基》选段“劳作调”等进行了音像采集。此外,项目组还参观西三镇可邑村,并在西一镇烂泥箐村文化传习点对“阿细先基”所有重要传承人进行音像采集。
      “傣族剪纸”项目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阿细先基”分别属于第一批、第三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对三个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数字化采录,是对我省既有档案资料的有益补充,也为我省开展传统美术、传统技艺、民间文学类项目的数字化采集积累了丰富经验,深化了我省非遗项目及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