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西宗咱遗址

日期:2014-06-09 作者:朱忠华 图/文

     宗咱遗址位于维西县巴迪乡真朴村者阶自然村 东,为澜沧江西岸的一座独立小山,当地人称“宗 咱”或“瓦口”。2013年9月至12月,为配合里底水 电站工程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完成维 西宗咱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 

      遗址所处山体北面为临江悬崖,东、南、西 三面有明显坡度,遗址紧邻澜沧江,居高临下,地 势险要。发掘面积1600平方米,布10×10米探方18 个,清理出石砌房基16座、大小石墙45道、石沟1 条、灰坑1座,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及动物骨骼,发现陶器、石器、骨器等标本器物560余件。 

      遗址文化层堆积较为深厚,最深处可达4.5米。 遗址内发现遗迹均采用石材垒砌。房屋可分为 两排,分别分布于山顶及山腰。房屋依山而建,墙 体垒筑于斜坡上。房屋平面形状为方形,长宽均在 5米左右,采用石块垒砌,石块大多垒砌规整,石 缝之间有粘土粘接。部分房屋保存较好,石墙高度 可达1.8米,石墙可分为护坡墙、围墙及房屋残墙; 遗址内发现有石沟一道,开口于④层下,长约6米, 以较为光滑的圆石垒砌,沟宽45—60、深35—40厘 米,为遗址早期遗迹。 遗址出土大量陶器残片。陶片大多为夹砂灰陶 及红褐陶,纹饰以素面居多,其次有绳纹、划纹、 附加堆纹及戳印纹,器底较小,多有叶脉纹及麻布 纹。陶器多在耳部有贴塑、刻划、戳印纹饰。遗址 上层器物以折沿陶釜、耳上带乳钉的大宽耳为典型 代表;下层陶器大多为大侈口、颈部略长的罐为代 表。

      遗址内出土大量动物骨骼,种类极为丰富,涉 及牛、羊、熊、鹿、猴、獐、狗、猪等动物;遗址 内还发现陶器、石器、骨器、铁器等标本器物560余件。陶器主要有陶罐、纺轮、陶管,石器有石斧、 石锛、石刀、石镞、砺石等,骨器有骨锥、骨针、 骨管、骨镞等,同时发现少量铁爪镰及铜钱等。亚 腰形打制石刀尚属首次发现,具有鲜明的地域特 征。遗址内发现的一枚五铢钱,在滇西北的考古发 掘中极为罕见,不仅为判断遗址的年代提供了重要 依据,更有力证实了汉代时期维西与内地间的交流 联系极为密切。通过采样浮选,在遗址土样内发现 多种炭化粮食种子,增强了我们对澜沧江上游古代 农业发展的认识。 

      根据出土遗物初步判断遗址年代跨度为西周至 汉代(距今3000—1800年),遗址内大量的石砌建 筑属于汉代。遗址所处山体临近水源,地势险要, 并有多道护坡墙环绕山体,房屋建筑居高临下,布 局有序,具有较强的军事防御性质。       遗址堆积深厚、年代跨度大、出土物丰富、遗 迹保存较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澜沧江上游地区 考古学文化的认识。

 (朱忠华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