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开展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日期:2014-06-09 作者:吴昭红 图/李艾玲 文

      为加快推进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 作,全面提升保护水平,按照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总体部署,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数字 化记录工程项目组”,近期开始对部分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抢救性保护。 

      项目组自3月下旬开始积极筹备,选取了集中在 德宏州地区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 录“傣族孔雀舞”和“葫芦丝制作技艺”,对两个 项目的已有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基层工作的开 展进行了详细分工并制定了完整的工作计划。 

      4月 6日,项目组一行 9人携带全套专业设备 从昆明出发,历时 1 4天,行程 3 0 0 0多公里,辗 转德宏州多个县市,终于满载而归。期间,为全 面充分地展现傣族孔雀舞的不同艺术风格,项目 组先后走访了旺腊、约相、喊思、方桂英、大散 孟等不同年龄段、不同从艺经历、不同表演风格 的代表性传承人。这几位传承人有的在民间拜师 学习,有的曾到专业舞蹈院校深造;有的徒手表 演,有的佩戴道具;有的注重原生态模仿,有的 注重舞台表现。项目组分别对他们的从艺经历、 舞蹈动作、生活现状、传承情况等方面做了详细 记录,按照文化部抢救性工程《业务标准》(讨 论稿)的要求进行了数字化采集。恰逢2014年瑞 丽市泼水狂欢节,项目组全程跟踪拍摄了各位传 承人的舞蹈表演和节日盛况,从而更为完整地呈 现了傣族孔雀舞的发展现状。 

      在“葫芦丝之乡”梁河,项目组驻扎在葫芦丝 大师哏德全的故乡勐养镇,先后走访了多个村寨, 对葫芦丝的起源、传说、原材料的生长环境都进行 了调查记录,又通过对葫芦丝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 人冯绍兴(哏德全的老师)、杜德光、哏从国、徐 列进等人的访谈,了解了葫芦丝从民间走向舞台、 从传统制作走向现代工艺的历史过程,并对葫芦丝的取材、制作、拼装、调音等重要工艺流程进行了 录音、录像、图片摄影及文字记录。

       此次工作的顺利完成,是德宏州文化局及各文 化馆、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积极配合的结果,也是我 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式成立以来,首次集 中录音、录像、摄影及文本书写等专业人才赴基层 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的有益尝试,更是我省非遗数 字化保护工作的积极实践和重要开端。

      非遗数字化保护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对非物质 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刻不容缓。我省作为全国 非遗数字化保护工程的试点省份,通过积极实践, 在资源收集、数字化转换、资源采集和录入方面已 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接 下来,项目组还将对银器制作技艺、布朗弹唱、拉 祜族芦笙舞等项目和传承人进行抢救性记录。 

(吴昭红 图/李艾玲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