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洪娜咪囡洞穴遗址

日期:2014-06-06 作者:高峰 图/文

    娜咪囡洞穴为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洞穴遗址, 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景哈哈尼族自治乡 土鲁村民委员会巴勒村民小组北偏西30°的1.7公里 处。1996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对该洞穴遗 址进行了调查和勘探。1997年11月至1998年1月省考 古所主持对其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4平 方米,从划分出的6个文化层中获得了大量的动植物 遗存和文化遗物;2011年11月至2013年5月第二次 发掘,发掘面积15平方米,采用水平层结合地层的 发掘方法,在清理过程中注重对人类活动面的整体 揭露,遗址微地层的区分,以及对测年样品、大体 和微体植物样品、环境分析样品和土壤微结构样品 的科学采样。通过先后两次的系统发掘,发现遗址 的文化堆积厚达6米多,堆积共划分为6层,其中每 一大层又可划分为若干小层,显示出清晰的幕式堆 积,从上到下总计共划分出103个堆积单元,其中包 括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时期时代早期的系统地 层单位。

     遗址发现了若干结构完整,保存状况良好,学 术意义非常重要的遗迹现象,包括火塘、灰烬层、 古人类活动面等遗迹现象,还发现了几处沟、坑等 目前还不清楚其用途的遗迹现象。 

    遗址文化遗存非常丰富,第二次发掘发现了包 括超过5000件的石制品和超过20000件的动物化石。 石制品的原料包括玄武岩、花岗岩、石英和燧石 等,类型包括石核、石片、工具、断块、残片、碎 屑等。工具类型包括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研 磨器、石锤、石砧、石臼、磨制石斧和石锛毛坯、 局部磨光石斧和石锛等,大部分工具为精致加工的 产品,包括形制规整的周边陡刃砍砸器(苏门答腊 器)、舌状刮削器等;动物化石包括大量鹿、牛、 羊、猴、鼠等大型和小型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 还发现大量鱼、龟、蛇等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骨骼 化石,大量螺壳、蚌壳等无脊椎动物化石,以及大 量的鸟类化石。除此之外还发现大量蚌壳、赭石碎 块、少量早期陶片、碳化植物种子等。 

    景洪娜咪囡洞穴遗址 其学术意义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遗址文化层年代跨度大约在22000-10000年 间,说明其是澜沧江中下游连接东亚、东南亚和南 亚关键纽带区域的重要遗址,也是全球旧石器时代 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最佳遗址之一。 

    二、遗址处于中国和缅甸的边境地带,遗址的 发现、发掘和研究无疑为研究和探索东亚和东南亚 地区史前时代人群的迁徙和扩散,文化的交流与传 播提供重要的线索。

     三、遗址文化堆积较厚,地层剖面完整、系统 和相对连续,其剖面在精确的地层划分和考古埋藏 学记录下可以建立高精度的文化地层年代构架,为 东亚及东南亚地区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的考古 学研究树立了一个系统的地层年代学标尺。 

    四、遗址的文化遗存丰富、遗物数量较多,从 显示出的广谱经济的文化面貌看,为探索新石器文 化起源、农业起源以及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阶段人 类的生存方式、行为特点和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 重要材料。 

    五、第二次发掘采集了大量的可供各种科学手 段检测的样品,这些样品在行将建立的新的年代构 架下为我们对该遗址展开多学科、多角度的系统深 入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 (高峰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