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工程

日期:2017-10-13 作者:李炳南 图/文

金龙桥又名梓里桥,为铁链索道桥,俗称铁链桥,也称作人马吊桥,位于丽江市古城区东约50公里的七河乡下金安村与永胜县大安乡梓里村之间,跨越金沙江东西两岸。东连永胜,西接丽江,由清贵州提督蒋宗汉私人捐资10万修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到光绪六年(1880年)历时五年建成。2006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龙桥桥略呈东西走向,由桥身、两岸桥台、两岸锚碇、两岸驳岸、两岸桥廊、两岸休息场地等组成,有修桥碑刻三通。桥身全长138.48米,桥面宽度为3.2米,由18根铁链作为主索悬系在金沙江两岸,每根铁链由约500个铁环扣联而成。

据《新编丽江风物志》介绍,金龙桥是我国桥面最宽、铁索最多的铁链桥,也是金沙江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铁链桥,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在我国桥梁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代表作和典范,同时又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交通关隘,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为配合龙开口水电站的建设,同时又更好地保护文物,受华能龙开口水电站有限公司委托,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了金龙桥保护工程的勘察、测绘、设计及组织实施工作。

在对原址上下游进行全面调勘均无适宜迁建新址的情况下,结合金龙桥自身的特点、库区水位情况及满足50年一遇洪水位(1305.00米)的救援艇通航要求,在仔细分析研究水文、地质情况的基础上,经多方案比选后,最终确定了原址抬高复原重建的保护措施。经过详细的勘察和现场结构稳定性的分析,并在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上,完成了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的保护方案的编制和施工图的设计。

从2009至2016年,整个金龙桥原址抬高复原重建工程整整耗时近七年,凝结了各参与单位和人员的辛勤汗水和智慧。金龙桥文物保护工作的不平凡艰辛历程,体现出了以下突出特点:一是选择在原址进行复建,保持了与文物本体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环境及人文环境等背景环境。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文物主体重要组成部分的老桥台、锚室及驳岸,并在下闸蓄水淹没前完成了补强加固,使之在蓄水后仍能展示外露的原状历史信息。三是新桥台、桥身、桥廊、引道仍布置在原状桥梁纵向中轴线上,仅仅在高程及纵向距离上进行了变化,以满足库区水位、通航及结构安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保持原有平面布局,只对桥廊进行了复原。四是经过多设计单位、多专业、多位专家的共同深入研究和设计比选优化,在保证桥梁和通航安全的前提下,较好地处理了桥梁原状材料保留使用与安全要求的冲突问题,在外露可视的不受力位置仍保留使用了原桥梁上拆卸下来的6根铁链,最大限度地保留和展示了桥身原状风貌特征。五是在设计及施工中最大限度地注重使用拆缺下来的原材料、原构件及原工艺做法。如老桥台、新桥台、休息场地仍尽量采用拆卸下来的原状青石;在桥廊及桥台顶露明可视处仍保留了原状铁链的分布及构造做法;在桥台、引道外侧的石护栏上使用了原桥上拆卸下的铁链等。六是为了体现真实性,新桥台、引道、抗风锚碇外侧保留了素面混凝土外观,明显强调了原状老材料与新材料、新工艺的新旧对比和可识别性。七是在保护工程投资限定的条件下精打细算,采用造价控制倒逼的方法进行精细化反复比选设计,从大方案到每个分部分项细节的设计上都进行工程量和造价的核算,最后精选出既安全又经济合理的设计,较好地实现了定额设计目标,使工程造价控制在既定限额内。八是攻克设计和施工中的诸多工程技术难点,如桥跨增加31米,仍采用原形式的索道设计难题;新桥台抬高后地基(人工挖孔桩)承台的设计及施工难题(微爆加人工),大体积混凝土浇注防温度形变工艺难题,跨江施工的人、材、机的运输、施工难题;在最大限度保存文物原状信息的同时,兼顾桥梁安全、河道通航、造价控制的难题等。九是本项目克服了工程环境、施工条件极其艰险及因建设用地的征用补偿事项造成的不利影响,保证了工程按电站建设进度要求如期完成。(李炳南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