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调研云南非遗保护工作

日期:2017-04-10 作者:兰明贤等 图/潘振焱 文

3月14日至17日,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一行到云南省调研 考察传统表演艺术和传统技艺等非遗项目保护工作。中共云 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省人民政府副省长高峰 分别会见项兆伦一行。

 项兆伦充分肯定云南省的非遗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工 作,对省文化厅和云南艺术学院举办的非遗骨干田野调查培 训和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活动给予高度评价,对云南 今后的非遗保护利用相关工作提出要求。 项兆伦一行先后赴昆明市调研考察滇剧,到德宏傣族景 颇族自治州芒市调研傣剧和傣族剪纸,在保山腾冲市调研佤 族清戏、皮影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调研白剧、白族扎染技 艺和银器、木雕等传统技艺,到云南艺术学院和大理大学实 地考察,与师生和非遗传承人座谈,就进一步做好非遗传承 人群研修研习培训工作听取各方意见。 

每到一处,项兆伦都与各地非遗传承人认真交谈,详细 大型花灯剧《郑喇叭外传》 项兆伦调研剑川木雕制作技艺传承情况 在瑞丽调研孔雀舞传承情况 李涛一行实地查看省博物馆文物库房、指挥中心、监控室等设施 调研腾冲皮影戏 项兆伦一行在昆明官渡区牛街庄滇剧博物馆 观看滇剧演出 文化部项兆伦副部长调研云南非遗保护工作 景迈山古茶林 申遗文本已递 交国家文物局 3月24日,受 普洱市委、市政府 主要领导委托,普 洱市委常委、市政 府副市长陈时见率 市文体局、普洱景 迈山古茶园保护管 理局、澜沧县申遗 办等相关部门负责 人到国家文物局正 式递交申遗文本, 恳请国家文物局将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 项目列为我国向联 合国申报的2019年 世界文化遗产项 目。遗产司副司长 闫亚林(主持工 作)接见了陈时见 一行。 陈时见代表 普洱市委政府感谢 国家文物局对边疆 少数民族地区的关 怀和支持,并详细 汇报了普洱市在普 洱景迈山古茶林和 传统村落保护管理 工作开展情况及 2014-2015年国家 文物局下达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普洱景迈山 古茶林专项资金使 用情况。 闫亚林副司 长对普洱市近年来 在普洱景迈山古茶 林和传统村落保护 管理等申遗方面的 工作给予肯定,要 求普洱市一是继续 加大对遗产核心区 和缓冲区的保护管 理工作;二是按照 世界文化遗产的标 准做好古茶林和传 统村落的保护整治 工作;三是在申报 文本上强化有关茶 方面的深入对比研 究工作;四是着手 将申遗文本翻译成 英文版本;五是时 刻按照申遗有关要 求,不断完善准备 工作,确保普洱景 迈山古茶林项目能 够随时根据国家战 略需要列入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项目; 六是在国保单位专 项资金使用上务必 加快进度,但要确 保工程质量和资金 使用安全。 陈时见还就国 保单位专项资金使 用情况向资源司等 相关司处进行了汇 报对接,争取理解 支持。 (普洱市文体局 文)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该剧题材来源于“叶派”传统戏《双合印》, 是一出以小生行当为主演的新创剧目,该剧在继 承、尊重“叶派”小生表演艺术特色的同时,慎重 地进行提炼、加工和创新。情节设计吸引观众,力 求人物形象塑造立体化,音乐唱腔在继承传统的基 础上有突破、有创新。舞美、服装设计清雅别致, 有意境,有风景图画感,有观赏价值。既是一出创 作新颖的新编剧,同时也是一出保留着原汁原味的 京剧“叶派”小生行当的精品剧目。 

《天道行》2014年创排,2015年8月昆明首演 以后,获得了专家、观众的一致好评。并在2016年 地打工的亲人千里“相会”;他说服群众种植烤烟、 核桃,帮助村民们找到一条致富路;他翻山越岭调查 取证,最终化解了8个村小组拖了34年的山林权属纠 纷;在平达乡小河村遭遇山体滑坡时,郑垧靖争分 夺秒帮助群众转移,使全村无一人伤亡,被群众称为 “生命的保护伞”。2009年12月,年仅38岁的郑垧靖 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8年后的今天,“郑老师!郑大哥!郑兄弟!” 一声声深情的呼喊又在舞台上响起,云南省花灯剧 院用6年工夫精心打造了以郑垧靖的事迹为原型创作 的现代花灯戏《郑喇叭外传》,让郑垧靖在舞台上 复活了。这是去年云南省唯一入围文化部戏曲剧本 孵化计划的原创大戏,该剧还入选了2016年度全国 舞台重点创作剧目。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部以轻 喜剧的方式表现的宣传先进人物的现代花灯戏。整 部戏共有五幕,采用分段的形式呈现郑喇叭日常生 活中为村民解决困难、无私奉献的故事。 获得了云南省新剧目展演“金奖”,和“2016年度 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项目”的资助。2017年 3月3日至18日,《天道行》在蒙自、河口、建水、 弥勒四县市进行了八场省内巡演。为了提升该剧艺 术水准,3月下旬,云南省京剧院再次把叶少兰老先 生请到云南来对《天道行》一剧进行深加工打磨, 据了解,经过加工打磨的“新版”《天道行》是有 温度、有筋骨、弘扬正义、讴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又一精品力作,将在云南、北京、天津、武汉、 长沙、南京、上海、杭州、成都、重庆等地进行巡 演,预计演出场次28场。 (杨国勤 图/文) 精彩花灯演绎人物外传 “我们希望通过郑垧靖的真实故事来表现基层 党员干部的形象。”云南省花灯剧院院长、《郑喇 叭外传》中郑喇叭的扮演者黄绍成对记者说,在进 行剧本创作时,他主张剧中所要表现的郑喇叭,是 一个真实的、活生生的人,所以,他们也致力于把 人物在生活中与百姓开玩笑、一同歌舞等细节表现 出来,让人物更加丰满不虚假。 《郑喇叭外传》在舞台布景上,没有大场景, 舞美道具也不铺排,纯粹以人物的生活故事作为整 部剧的观赏亮点。“从舞台的表现上,我们有戏曲 回归的样式,就是一桌二椅的套路,舞台上很简洁 明快,小成本制作,看的是里面的手法。”黄绍成 告诉记者,郑垧靖本人非常活泼,兴趣爱好很广 泛,会自编自唱,很符合花灯的特色。在每一幕的 转场中,他们将郑垧靖的广播站搬到了舞台,以广 播现场代替原本的幕后声音,同时加入了许多歌舞 场面,让歌、舞、乐、戏融为一体。 郑垧靖生前生活工作的龙陵县平达乡是一个 彝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因此花灯戏 《郑喇叭外传》融入了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风俗和 歌舞,具有鲜明的云南少数民族特色。 只有一个主角的花灯剧 尽管全剧有90多分钟,共五幕戏,但从头到尾 除郑喇叭一人外,其余全是群众演员。这也是《郑 喇叭外传》的另一特点。 因为平达乡的老百姓对郑垧靖感情深厚,所 以舞台的表现也将人物形象设置成“老百姓与郑喇 叭”,形成了主角郑喇叭与老百姓的故事。“这相 当于一个人要从头到尾撑起一部戏。”黄绍成介 绍,因为希望能够打破以往的刻板形式,此次他们 运用了轻喜剧的内核,使整部剧更加轻松,让观众 在欢笑中流下泪眼来。 出演主角郑喇叭,黄绍成也很有实践经验。2011 年,黄绍成到弥渡县挂职副县长,两年的基层工作经 验,让他真实地感受到基层干部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为他此次的表演增加了不少的真实感。黄绍成也两次 到龙陵县采风,寻找更加恰当的表现形式。 黄绍成表示,《郑喇叭外传》将成为向党的 十九大献礼的地方戏,并将参与今年的新剧(节) 目展演,他希望推动该剧目在全国巡演。 (张勇 图/文) 了解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和发展情况,重点对传 统表演艺术的人才培养、区域会演和传统工艺的振 兴提出建议。他指出,传统戏剧的可持续发展关键 是要实现“后继有人”,要多方施策,通过增加政 府购买服务、组织骨干人才培养、“订单式”培养 后备力量、鼓励创作排演新戏、开展区域性会演和 参加地方戏曲剧目交易等方式,支持传统戏剧类非 遗项目特别是濒危剧种的保护和发展;传统工艺的 振兴,需要在做好研修研习培训、解决技术瓶颈、 探索融合多种工艺、加强跨行业跨地区交流、拓宽 销售渠道等方面着力,推动传统工艺一方面走进现 代生活、赋予其现代生活的新用途,一方面走向艺 术、使工艺品成为艺术品。 

调研组认为,文化部和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的 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是我国非遗事业的 基础性和战略性工作,承担研培任务的高校和各级 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树立信心,认真做好各项工 作;要把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水平、落 实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提高当地传统工艺传承 发展水平,作为研培工作的基本目标;要围绕强基 础、拓眼界、增学养的培训目的,帮助传承人群深 入了解本地本民族文化、了解本行业及相关行业的 发展动向,帮助传承人学习掌握提高创作制作水平 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提高其传 承能力、增强其传承后劲。调研组强调,高校参与 研培,可以丰富传统文化方面的学术积累,提升传 统技艺等非遗项目的研究能力和设计与创新能力; 高校的研培要与师徒的传承有所区别、形成互补, “教师傅所不教,教师傅所不能教,师傅能教的由 师傅教”;高校组织研培活动前,要认真做好教学 准备,深入研究非遗项目文化内涵、技艺特点和工 艺难题,准确把握国内外的行业动态和参训学员的 需求。 

云南省文化厅厅长李涛,副厅长、省文物局局 长杨德聪等陪同调研。 (兰明贤等 图/潘振焱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