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木官山墓地

日期:2016-10-12 作者:周然朝 图/文

澄江木官山墓地位于玉溪市澄江县城西南角抚仙湖西北岸。2016年4月至7月,为配合昆明绕城高速公路东南环线项目建设,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玉溪市文物管理所、澄江县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7000平方米,发掘结合运用无人机航拍、遗迹三维建模成图和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新技术,全面收集发掘资料。

发掘区地层堆积可分四层。共清理遗迹300个,包括滇文化时期土葬墓276座、灰坑15座,明清时期火葬墓9座。

土葬墓全为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根据结构差异分为五类:Ⅰ类墓240座,普通竖穴土坑墓;Ⅱ类墓14座,墓底带腰坑;Ⅲ类墓10座,带二层台;Ⅳ类墓7座,墓室有二层台或三层台结构,形制较规整,少数墓底有腰坑,随葬器物多埋葬于上层;Ⅴ类墓5座,随葬器物分层埋葬,最多分两次埋葬。

灰坑形制简单,从平面形状看有椭圆形、圆角长方形、不规则形三种,坑口、坑底边缘明显,剖面多呈筒形或锅底形。

土葬墓、灰坑等滇文化时期遗存共出土遗物830件,按质地分为铜、铁、铜铁合制、陶、石、玛瑙、绿松石、玉、骨、水晶、漆、料器十二类。

铜器数量最多,分为兵器、生产工具、装饰品和其他四类。大部分保存尚好,纹饰多出现在兵器和装饰品中;铁器可辨器形的有矛、镞、刀削、方形器、S形器五类;铜铁合制器器形有铜茎铁剑、铜骹铁矛、铜柄铁削、铜銎铁斧、铜銎铁卷刃器五类;陶器大多数陶质较差,难以修复。多为夹砂陶,泥质陶较少。陶色有橙红、黄、灰、灰黑、黑几类。纹饰较少。器形有罐、盘、釜、杯、纺轮、器底和其他七类;石器、玉器、骨器、料器和水晶数量少,器形也少;漆器多残存漆皮;少数铜泡、铜泡钉和圆形铜片饰与漆器共出。

火葬墓保存完整。墓葬形制均为竖穴土坑,平面形状有近圆形和近椭圆形两种。大部分墓葬坑口、坑底边缘明显,墓浅,剖面呈锅底形,少数墓葬剖面呈筒形。共计出土遗物17件(套),其中葬具7件(套),随葬器物10件,按质地不同分为铜、铁、料器三大类。

其中仅3座发现葬具,葬具有陶和釉陶两种,有单罐也有内外套罐。陶质葬具中以夹砂陶为主,另有少数泥质陶。陶色有灰白、米白、浅灰、浅黄、浅橙红色五种。器形仅罐、盖、盆三类,罐与盖多搭配成套,盆依据大小不同,搭配也有差异;釉陶葬具按釉色不同分为酱釉和绿釉两类。酱釉葬具为单罐,绿釉葬具为套罐中的内罐。

木官山墓地与金莲山墓地同位于抚仙湖北岸,隔澄江县城东西相望。清理的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二层台、腰坑、器物分层埋葬等结构特征与金莲山墓地相同,与滇文化同时期的其他重要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昆明羊甫头等亦相似。但少数墓葬存在三层台结构,随葬器物一般置于墓室上层,墓室下层及墓底腰坑中不见随葬品,这一埋藏特点在同时期的墓地形制中少见;墓地滇文化时期的土葬墓分布规律性较强,这种墓葬分布统一规律、管理严格有序的墓地特征在同时期的滇文化墓地中并不多见;另外,发掘中发现小范围被扰动的文化层堆积和少量灰坑,结合墓地分布规律分析,我们认为其与墓地埋葬时进行的祭祀活动有关,这种葬俗在滇文化其他几个重要墓地中亦存在。

墓地存在滇文化、汉晋及明清三个时期的遗存。滇文化时期遗存的年代,只能从典型器物的地层学和类型学研究入手,结合同时期其他墓地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滇文化时期遗存可初步分为早晚两期,早期墓葬以出土青铜器为主,相对年代为西汉早、中期。晚期墓葬以出土铜铁合制器和铁器为主,相对年代为西汉中、晚期。

木官山墓地存在早至滇文化时期,晚至明清时期的遗存,墓地沿用时间长。早期遗存属滇文化范畴,整体文化特征与滇池地区的典型墓地如晋宁石寨山、昆明羊甫头,星云湖地区的江川李家山等一致,但也存在地域差异,墓地的发掘为抚仙湖地区滇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另外,本次发现的早期土葬墓全为中小型墓葬,根据前期调查掌握的信息,不排除木官山墓地存在大型墓葬的可能性,将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工作。    

       

(周然朝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