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大甸山墓地

日期:2014-06-05 作者:杨帆 胡长城 图/文

大甸山墓地位于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龙泉村委会漆 树坡小组东南侧的大甸山上。2012年10月云南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主持对该墓地进行考古勘探,抢救性清理墓葬 7座,其中土坑墓3座,土洞墓4座,出土各类文物81件 (套)。并开挖探沟10条以了解墓葬的分布和埋藏情况, 根据勘探和开挖探沟情况,推断墓地原分布面积近万平 方米。

 2012年11月至2013年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 持完成了昌宁大甸山墓地的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500平方 米,共清理各类墓葬198座,出土随葬品268件(套)。 

墓葬按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土洞墓和瓮棺墓 三种,其中竖穴土坑墓174座,土洞墓葬23座,瓮棺墓1 座。墓地原生地层破坏殆尽,所有墓葬都开口于表土层 下。竖穴土坑墓都是直接开挖在砂石土中,分布在墓地 东南侧、西侧和北侧。墓坑较浅,以小型墓葬为主,出 土器物也较少,器型也小,大部分为空墓,出土器物的 墓葬仅34座;土洞墓出土随葬品的有19座,是大甸山墓 地发现的极具特点的墓葬形制,主要分布于墓地南坡和 山顶区域,即墓地的核心区。墓葬出土随葬品丰富,以 青铜器为大宗,主要是各类兵器,如弯刀、矛和钺等, 随葬品中不见陶器,陶器与青铜器不共存;瓮棺墓仅发 现1座,分布在墓地东南角,葬具为夹砂灰褐色陶器, 器表饰绳纹。此外,在发掘区西南部,发现很厚的黑炭 层,可能为火葬场的痕迹,因而推测大甸山墓地局部应 该存在有火葬墓。

 随葬品按质地可分为石器、陶器、青铜器、铜铁合 制品、铁器、琥珀、海贝、麻织品、竹藤物(炭化严重难 以取出)等,以青铜器为大宗。青铜器数量较大,按器 物功能可分为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兵器、礼器和装饰品 等,器型多样,可分为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扣 饰、铜镯、铜矛、铜剑、铜钺、铜钏、铜盒、铜镦、铜 斧、铜凿、铜牛角、铜象牙、铜盖、铜器座、铜指护、铜 带铃圆环、铜钟、铜铃等,以及采集到的疑似铜鼓、铜 釜、铜剑鞘等残片,以铜弯刀(含人面纹弯刀)、铜矛、 铜钏、铜钺、铜剑、铜扣数量居多;石器有石范、砺石、 昌宁大甸山墓地 石纺轮、石锛以及绿松石等;陶器有单耳陶杯、陶罐、陶 釜、陶纺轮等;铜铁合制品有铜柄铁矛和铜柄铁削等;铁 器有铁矛、铁削、铁剑、铁镯等;琥珀都为琥珀串珠饰; 海贝为贝币;竹藤物为藤篾腿套等。

 通过对大甸山墓地的发掘,有以下几点基本结论: 大甸山地区应该是前后有几种墓葬形制共存的区域。目 前滇西地区特别是保山周边发现的青铜时代的墓葬极 少,使得大甸山墓地没有可以相互对比的对象,因而绝 对的年代难以确定。根据出土的器物以青铜器为主,也 有极少量铁器,可以大致将墓地的年代断在青铜时代, 不排除个别土坑墓早至新石器晚期或晚至铁器时代早期 的可能。 

大甸山墓地反映的是一种全新的具有典型特点的云 南本地青铜文化。从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推断,墓地存在 古哀牢和氐羌民族两个族群的文化。大甸山墓地的发现 与发掘,对研究古哀牢国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昌宁地处哀 牢腹地,在保山坝子、腾冲坝子、昌宁坝子以及周边的临 沧、德宏等地相继采集到一些造型奇特的青铜器,这些青 铜器的造型风格与昌宁采集过的青铜器十分类似,器物主 要有铜鼓、铜盒、铜弯刀、靴形钺、半圆弧刃钺、铜案、 铜编钟、铜矛、山字格铜剑、铜铃、铜镯、铜钏等等,这 些东西是否是构筑成哀牢文化的典型器物呢?这就需要更 多的科学考古发掘活动来予以解答。 (杨帆 胡长城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