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工程2016广东省文化志愿者云南行侧记--岭南文化春雨浸润高原土地

日期:2016-07-11 作者:肖依群/图 余结红/文

歌声在大山里回荡,欢呼声在广场上爆响。台上演员一丝不苟冒雨演出,台下观众浑然忘我目不转睛,下着雨的“春雨工程”印证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文化浸润效应。

春雨工程2016广东省文化志愿者云南行活动,于6月21日至24日,走进普洱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蔡春生、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普洱市委副书记陆平、云南省文化厅副巡视员郭伟、广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王莉、普洱市副市长舒建新、西双版纳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段金华等领导出席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由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明办、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明办、普洱市人民政府、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主办。广东省62名文化志愿者,以“大舞台”、“大展台”、“大讲堂”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文化志愿服务送到了云南老百姓的身边。

大舞台搭进村寨  把欢乐送到百姓身边

第一场“大舞台”活动在普洱大剧场演出后,就来到宁洱县磨黑镇阿诗玛广场。虽然是淅沥沥的雨天,但演员们激情高涨,观众们热情不减。舞蹈、快板、杂技、乐器演奏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节目轮番上演。来自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唐哲,成了本次“大舞台”的主角。他不仅和同事葛良希表演一段高难度的杂技节目《力量》,还独自表演了一段惊险刺激的杂技《软钢丝》。表演过程中,唐哲在钢丝上自由行走,劈叉、前滚翻,甚至能像小龙女那样睡觉、翻身、旋转。一系列高难度动作赢得了现场所有人掌声雷动。

滑稽杂技《欢天喜地》凭借着极高的互动性,成为本次“大舞台”老少皆爱节目之一。一登场,小丑们就向观众送出一个个飞舞的气球。随后便邀请群众演员上台,一起表演杂耍方块,观众笨拙的手法和演员熟练的技巧一对比,引得台下观众哈哈大笑。第三个环节一名小男孩又被邀请到台上,演员手中转动的飞盘,传递到小男孩手中一样能飞快转动,看到如此神奇的一幕,观众掌声不息。此外,极具岭南风情的民族舞蹈《雨打芭蕉》、民乐合奏《娱乐升平步步高》等节目,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

看完演出,50岁的张阿姨激动地说:“自己一辈子都没走出去过,这种别样风格的演出,我们山里人太需要了,现场看到的感觉与电视上电影上看到的感受就是不一样,太鲜活了,太生动了,希望常常来演。”今年就读磨黑镇第一小学三年级的刘博怡,就是那个被邀请到舞台上一起表演飞盘的群众演员。演出结束半个小时后,他还在兴奋不已。刘博怡说:“同学都羡慕我上舞台表演,这些杂技节目我太喜欢了,以后我也想学杂技。”

为了让更多的老百姓无门槛、近距离地观看演出,广东省文化志愿者一行把“大舞台”搭进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勐养镇曼掌村。尽管烈日炎炎,曼掌村的文化广场上聚集了近千名群众。其中,有些年长的傣族老人虽不懂汉话,但他们说,听不懂但是很好看,也很喜欢,因为从来都没有看过这样的表演。演出结束后,村民们久久不舍得离去,还自发组织跳起了傣族迎宾舞来感谢文化志愿者们的精彩表演。

大展台引进非遗  让百姓领略岭南风采

“大舞台”活动如火如荼,“大展台”和“大讲堂”活动也不甘示弱。启动仪式当天,“筑梦”广东产业工人题材摄影作品展,在普洱市文化馆开幕。展览分为《“筑梦——东莞长安女工的故事”摄影作品展》和《“中国梦•岁月回响”劳动者风采美术作品展》,聚焦了外来务工人员,展示他们的创业历程、劳动风采和生活场景。

作为本次“春雨工程”的亮点活动,“大展台”带来了佛山木版年画、剪纸、狮头扎作等非遗项目进行展示交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狮头代表性传承人黎伟的展位前聚集了很多市民,他们争先恐后地想要购买小狮头。黎伟一边扎制狮头一边介绍:“黎家狮头眉精眼大、明牙震舌、双龙腮,配有传统的红、黄、绿等色彩,装饰丰富、造型生动。”今年71岁的黎伟表示:“虽然年纪有点大,但不觉得辛苦,对于这种文化交流活动,非常愿意主动参加,也想来看看云南彩扎工艺。”隔壁展位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佛山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邓春红正在教授一位阿姨做铜凿剪纸。来自普洱老同志合唱团的冉克勤阿姨说:“这样的活动太好了,像我这样没有去过广东的人,在家门口就能看展览、看演出,还可以体验广东的非遗项目,真的是让人大开眼界。”

本次“大讲堂”活动,由中国著名词作家杨湘粤、合唱指挥家苗向阳,带来以《歌词创作与欣赏》和《合唱指挥技法》为主题的演讲,在普洱大剧院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文体局举行了两场,共计500名群文工作者及高校学生盛享了这顿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

让双方的文化交流常态化发展

“为了让广东省文化志愿者在服务云南的同时,感受迤逦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经过三个月的精心准备和筹划,我们认真挑选了此次活动的每个演出地点,并且向基层倾斜。”云南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李友仁说。一路走来,广东省文化志愿者们不仅品尝了地道的云南美食,还参观了普洱市美术馆、民族团结誓词碑、景洪市基诺山文化站等文化场所,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

“与其说是边疆行,不如说是交流行。”来自广东的志愿者师江渊说。作为此次“大舞台”的特别节目《月光下的凤尾竹》,是由云南省文化志愿者和广东省文化志愿者一起演奏。少数民族乐器葫芦丝和汉族乐器笛子、唢呐、打击乐一起奏出了更丰满的旋律。葫芦丝的演奏者云南省文化馆国家二级演员谢军说:“师江渊高超的专业水平,使得这次合作十分默契,也让自己收获不少。”此外,为了丰富本次活动内容,云南省几十名文化志愿者积极踊跃参与其中,每场“大舞台”演出都有当地的表演团队献演,其中《基诺大鼓舞》、傣族舞蹈《龙舟》等节目备受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的喜爱。

“此次‘春雨工程’融合文化、志愿、边疆、少数民族四个元素,通过双向互动形式,搭建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帮扶与交流平台。”云南省文化厅厅长蔡春生说:“我们云南要虚心学习、认真借鉴广东省广大文化工作者积极奋斗的精神、开拓创新的勇气和精湛高超的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以饱满的热情、精湛的艺术,投身到文化建设当中。此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要借此契机,加强建立起云南与广东两地文化交流的长效机制,请进来、走出去做到常态化互动。”

说起本次“春雨工程”云南行活动的亮点和特点,广东省文化厅厅长方健宏介绍:“在艺术形式上做了拓展,除了舞台演出、展览和讲座,首次引进非遗项目。过去都是高大上的国画展,这次把接地气的女工题材摄影展呈现给观众。演出舞台深入地级市、镇、村,以此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方健宏表示,春雨工程非常有现实意义,它对各地之间、文化工作者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合作具有推动作用。春雨工程是一个民心工程,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品牌,是一个艺术交流合作的良好载体,我们愿意将它打造成永不落幕的工程。

(肖依群/图  余结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