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文化厅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

日期:2016-06-03 作者:殷志勇 图/丁晓冰 文

      为进一步提高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素质,创新保护方式,提升保护工作质量和水平,5月8日至17日,来自全省十五个州市的100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齐聚文山,参加云南省厅举办的“2016年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骨干培训班”。

      5月9日上午,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广南县举行。云南省文化厅非遗处、文山州相关领导出席开班仪式。参加开班仪式的还有赵自庄、刘世荣、起国庆、孙敏、吴思明、熊丽芬、胡荣梅、苏保华等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他们将全程参与培训并做现场指导。开班仪式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尹家玉主持。

      广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农胜成、文山州文化局副局长熊有章分别致辞。受云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德聪委托,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蔡永辉做动员讲话。他指出,本次培训是针对田野调查的专门培训,具有真实性、学术性、实用性和传承性。这既是我省为适应新形势下云南省文化遗产保护形势的需要,也是梳理我省近20年来非遗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困难,总结保护工作经验的需要。与以往重视课堂讲授不同,此次培训课堂讲授不多,主要的学习场所在基层、在田野、在项目点上、在传承人家中,旨在通过田野调查实践,提升非遗工作者的田野调查能力,非遗项目遴选、申报能力,文字、影像、图片组合协调能力,开拓非遗档案建设视野。他要求全体学员端正态度,集中精力,发挥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尊重调查项目和传承人、尊重他们风俗习惯的基础上认真做好调查记录,并完成好调查提纲、调查报告、调查日志的撰写,做好图片、音频、视频资料的采录工作。

      随后,云南省文联民协副编审孙敏以《再回田野——保存一部行将消失的历史》为题,讲授了如何进行民间文学田野调查。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熊丽芬结合保护区申报、规划的工作要求,介绍了如何开展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田野调查。云南省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碧霞老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培训。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讲授让学员受益匪浅。

       集中培训后,学员分三个小组,进村入户开展实地调查。昆明、红河、文山、玉溪、昭通五个州市的学员在民俗组老师和专家的带领下,到富宁县龙迈村实地调查当地的民俗活动——跳宫节。德宏、怒江、大理、丽江、楚雄的学员跟随民间文学组,到广南县八宝镇弄驴村调查当地壮族民歌。保山、临沧、西双版纳、普洱、曲靖五个州市的学员进驻广南县者兔乡下者偏村,开展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调查。

      实地调查中,学员们在专家的指导下,认真撰写了调查提纲。每天早出晚归,与老百姓同吃同住。白天入户访谈,采集图片、音频、视频资料,晚上回到住地,还要挑灯整理当天的调查材料,进行小组讨论,计划第二天的工作。专家和老师也全程跟随在田野调查的第一线。每当学员遇到问题,老师就在一旁及时解答和指导。通过集中授课和单独指导,学员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真正巩固了知识,提升了技能。

      尽管日程紧张,任务繁重,但所有学员都觉得“苦并快乐着”。短短几天的合作中,每个州市的学员都深深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自己的团队里配合无间。大家聚在一起时,又像身处在一个亲密的大家庭,大家都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在为保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努力。

      5月16日,三个调查组齐聚富宁,召开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务培训汇报总结会。富宁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民间文学组组长尹家玉、保护区组组长胡荣梅、民俗组组长董艳玲分别汇报了培训工作开展情况及取得的收获。11位州市代表从各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培训体会。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专家赵自庄、苏保华分别做了点评。

      云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杨德聪总结说,此次培训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为今后的培训工作作出了示范,提供了经验。培训班的结束,意味着更高水平非遗保护工作的开始。希望各组认真总结培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取长补短,开拓创新,为今后培训总结经验。希望每位学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非遗保护的实际工作中。

      杨副厅长说,非遗工作的基础在调查,希望在田野,要高度重视田野调查工作。非遗保护工作根本在基层,成功在细小,要高度重视基本信息组建工作。非遗保护工作最终靠人才,长期靠队伍,人才和队伍需要在基层的田野调查中磨练。开展非遗保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是时代赋予非遗工作者的使命。每一位非遗工作者要牢记使命,履行职责,扎实工作,把非遗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


(殷志勇、马秀娟、吴昭红 图/丁晓冰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