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安姚州都督府遗址

日期:2016-02-02 作者:何金龙 图/文

姚州都督府遗址位于楚雄州姚安县栋川镇清河行政村黄连箐自然村西北约500米的山墚上,这里是唐王朝与南诏“天宝战争”的起源地。经过两次天宝战争,唐朝军队被逐出云南,南诏将统治范围扩大至全云南,在历史上第一次统一了全云南,成了名符其实的南国大诏,姚州都督府遗址因而成为唐王朝与南诏从盟友转为敌人关系重要转折点的见证。该遗址2013年被公布为楚雄州重点文物保护单姚 安 姚 州 都 督 府 遗 址姚州都督府遗址范围(白线范围内)残存北城墙中部遗址内地表的“官”字瓦北城墙中部夯面夯窝遗址全景各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及厅直属各单位负责人、厅机关干部出席全省文化局长工作会2016年全省文化局长工作会在昆明海埂会堂召开主办方为学员们颁发结业证书 学员结业成果汇报展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举办联合国科教文卫组织“世界杰出手工艺徽章认证”专家Joseph lo博士(右)亲临学员结业成果汇报展现场,为学员们点评指导结业作品(及时资讯请关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官方微信:云南考古yunnankaogu 或官网:云南考古www.ynkgs.cn/www.ynkgs.com)位。为了解其现存概貌及地下遗存的保存状况,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15年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对该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

在北城墙中部的残存墙基处布设探沟一条,发现墙基底层用灰色胶泥填夯,再于其上用黄色生土或咖啡色风化碎砂岩粒交替逐层夯筑;夯层厚8—14厘米不等,夯面平滑,每层夯面上均有少量口径、深均约5厘米的圆形夯窝;墙基宽约5.8米,未见基槽,为平地起夯。

以北城墙的结构为参照,在北城墙西端与西城墙交汇并向外凸出处发现表土下的堆积结构与北城墙相同,夯层明显,确认其为人工堆筑而成的城墙及马面(MM1),此类向外凸出的遗迹在西城墙段共有5处,北城墙则未见。

以北城墙为参照,发现当地人所称的城埂子中部西侧边缘的土埂实为城墙,结构与北城墙相同;又在城埂子南端的马面及附近发现地表下亦有与北城墙相同的夯层遗迹,从而确认整个城埂子西侧边缘为西城墙残存。

在城埂子北端与北部山包坡脚相交的丫口处有两道矮土埂相错而非相对的缺口,两埂间距约3米,在附近地表有稍为集中的残瓦分布。两埂均有稍为明显的与北城墙相同的夯层,此处应为残存的错墙城门,但门道已被村民顺坡挖水渠经过门道而被破坏,故门道结构已无法了解。通过勘探,发现该遗址只有一道未封闭闭合的“厂”字形城墙,分为北、西两段,其中北城墙长约310米,西城墙长约1140米,两段城墙全长约1450米。

整个犁石地墚子山包及城埂子平地的遗址总面积约31000平方米。本次调勘发现两处建筑遗存。一处位于北部平台区域的中部,

仅表土下残余有东西长约10米、南北宽约3米、面积约30平方米、厚3—5厘米的残瓦堆积。从地形地势最高视野开阔但风较大、面积较小来看,推测应为该遗址内的瞭望建筑遗存。另一处位于北部平台西部“厂”字形城墙拐角处区域内侧。经钻探,在西、北两道城墙内侧距表土深约2米处有南北长约30米、东西宽约10米、面积约300平方米的长方形残瓦堆积分布,是该遗址内保存相对较完整并且面积最大的建筑遗存,也是整个遗址内西风北风唯一吹不到之处,即是冬天最暖之区,推测应为当时的衙署建筑遗存。

唐姚州都督府城之载始见于南诏,但该城在南诏中期时就已废弃,唐人樊绰在其《云南志》一书中说“废城在东岩山上”;明《寰宇通志》也载“东山,在府城东十里,一名饱烟萝山,山之阳有张虔陀所筑古城”;之后的地方志史料皆沿袭明《寰宇通志》之载。从地理位置来看,现存遗址应为张虔陀所筑的姚州都督府。

从遗址现存城墙的剖面观察,其用生土及风化砂石相间夯筑、平夯、夯窝较少、错口城门、城址位于山坡上等特征均与大理坝子南诏诸城址相同,故该遗址的时代应为南诏。从地形地势来看,该遗址虽只有单道城墙,但已能满足防御的需要,因为东坡为约35度的陡坡,易守难攻,不需要筑墙防御,而北坡稍缓,仅约25度,西、南两坡更缓,只有约15度,需要构筑北、西、南三面城墙进行防御,因而城墙没有封闭闭合。只有一道城墙的原因还在于受山墚面积太小所限,同时也节省了人力物力。建筑遗存仅在犁石地墚子发现两处,其所在地位于山墚上、平地面积有限、遗址面积不大等因素也都决定了当时姚州都督府的规模并不大,城内只有衙署及士兵住所等少量建筑遗存,只是起到唐王朝对云南西部进行管辖的象征作用。

马面遗存在诸多南诏城址中尚不多见,从马面遗存附近一般有较集中的残瓦分布来看,在马面上或附近城墙上可能有敌楼性质的建筑物,它们为研究南诏城址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遗址内发现有南诏有字瓦来看,该遗址后来曾被南诏继续使用过一段时间,应该是到南诏中期方才被废弃而成《云南志》一书所说的“废城”。

姚州都督府遗址的调勘收获为研究天宝战争、唐王朝与南诏的关系等提供了新颖的考古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