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仙人坟墓地

日期:2015-10-28 作者:何金龙 图/文

澜沧仙人坟墓地位于普洱市澜沧县惠民镇景迈、 芒景两个行政村所在地的景迈山,距澜沧县城直线距 离约40公里,西南距中缅边境线直线距离仅约17公里。

景迈山有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它见证 了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影响的茶叶从野生到人工驯化 栽培的发展历史,代表了当地独特的茶树栽培和茶叶 制作传统以及衍生出的极其丰富的茶文化,2013年5 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11 月,国家文物局将景迈山古茶林列入《中国世界文化 遗产预备名单》,现正进行申遗的前期工作。

仙人坟墓地位于景迈大寨南约3公里傣名“火回 翁巴”、布朗名“笼木”的山梁上茶园内,海拔约 1600米,地表封土明显者约26处,特征为地表均有长 条形封土堆,封土堆大小不一,最大者长9米,宽3 米,高出地表约0.5米,现存的26座墓葬墓向不一。 该墓地为景迈山古茶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古茶林的核心区域。为丰富普洱景迈山古茶林申遗的历史文 化内涵,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普洱市文物管理 所、澜沧县文物管理所于2015年5月至6月对澜沧仙人 坟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

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利用无人机航拍、RTK精准测 绘、墓地三维建模、考古工地数字化管理平台等新技 术全面采集各类原始数据及资料,发掘面积共400平方 米。通过发掘,发现墓地地表长条形坟堆明显者约26 处,另有一些的坟堆已被当地茶农开垦茶园时夷平,实 际的坟墓数量应远超此数,它们均分散分布于茶园内, 多数位于山墚东缘及中部,墓地面积约17000平方米。 

26座坟墓的墓向不一,以大致东西向最多,有13 座,其次为大致南北向,有9座,东北西南向3座,西 北东南向1座。这些坟墓的共同特征是地表均有用黄红 色生土堆筑的长条形坟堆,坟堆大小不一,最大者为 墓地北端的4号墓(暂编号),长约9米,宽约3米,高 出地表约0.5米,小的则仅长约3米,宽约1.5米,高出 地表约0.3米。发掘共布设两个探方,1号探方面积为 140平方米,囊括1号墓葬,2号探方面积为260平方米, 囊括2号和3号墓葬。两探方面积共计400平方米。 

本次发掘的3座坟墓,每座坟墓边缘各有互不相 连的边沟3条、边坑1—2个(其中1号墓葬有2个圆形 边坑,2号墓葬有2个方形边坑,3号墓葬只有1个方 形边坑)。每墓出土陶、铁器物4—5件不等,三座 坟墓共出土器物14件。陶器分为夹砂黑陶罐、泥质 灰陶罐两种,夹砂黑陶火候较低,腹部有方格纹, 全被压扁;泥质灰陶罐火候高,器形全部完好,有2 件腹部有弦纹、水波纹。铁器有刀、棍、钁三种, 澜 沧 仙 人 坟 墓 地 探方分布图 2号和3号墓葬边沟、边坑 1号墓葬出土铁钁 带流罐 2号墓葬出土陶罐 清刀为小刀、砍刀各一件;棍2件,长20-30厘米不 等,均插于夹砂黑陶罐内。 

通过发掘,复原各坟墓的埋葬过程应为:空地上 清理出一块没有表土的生土面区域——挖出一个刚好 能放下数件随葬品的不规则圆形墓坑——将随葬品放 入墓坑——将挖墓坑挖出的生土回填并压实——以墓 坑为中心用纯红土堆筑成一个长10米以上宽7米以上 高2米以上的长条形坟堆——在长条形坟堆两侧及一 端的边缘各挖一条互不相连的边沟——在长条形坟堆 的另一端另挖1至2个或方或圆的边坑。边沟、边坑的 性质用途似应为坟界,其中的边坑可能还兼有目前尚 不得而知的其它用途。这种长条形坟堆及坟堆外缘有 边沟、边坑围绕的坟墓在云南省尚属首次发现,为云 南古代墓葬增添了新的类型。

 该墓地位于景迈山的中心腹地,傣族、布朗族是 现知传说最早于宋朝时期先后来景迈山居住的民族, 而他们都不知道仙人坟的来历,表明这种坟墓应不是 傣、布朗两族祖先的坟墓。从此类坟墓数量较多而非 零星来看,墓主人不是偶然或临时、零星等被埋葬于 此,它们应是早于傣、布朗两族并在景迈山有较长时 间及较大规模活动的其它民族的坟墓,这将人类在景 迈山区域活动的历史更加提前,大大丰富了景迈山申 遗的历史文化内涵。 

但由于未见人骨遗骸或骨灰,墓坑的形状不规则 且小,也有人怀疑这些坟墓可能是别的某种古代遗存 而非坟墓。若如此的话,它们是什么性质的古代遗存 呢?它或许将与“元”遗迹一起成为景迈山区域的两 大谜团之一。 (何金龙 图/文)